□胡志強
書和不舒服
□胡志強

最近,有三件新發生的事我想串起來說。
第一件事,不少國人用拒吃肯德基表示愛國;第二件,一個留德回國實習的大學生,在某著名出版社實習,結論是“他們不怎么出好書”;第三件事,北京遠郊某區自己搞了一個讀書季,結果,零星散落在馬路旁很可憐的幾個賣書大棚,門可羅雀。
我覺得,三件事在“不舒服”上有很深的內在聯系。
先說“不吃肯德基表示愛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中國大陸的那些洋快餐,早就在骨子里中國化了,而且是解決中國人就業的重要手段。現在也還有很多在校學生利用暑期放假到那些地方打工,一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二是嘗試“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至于這些完全被中國人管理、經營的洋快餐給各地政府稅收貢獻,說出來的數字更是會讓拒吃者瞠目,但這些拒吃者在表意“愛國”后,看到它們就是不舒服。再說留德的女學生的感慨。她在德國是學社會學的,那里可是人類社會學科建立的鼻祖之地。她想回國找出版社實習,將來畢業回國在出版領域做點事情,但她很失望。那是一家國內很有名的出版社,我年輕的時候就買過這家出版社出版的很多書,還訂了他們的很多雜志。可今天,這個女學生在這里卻感覺不到“書”的氣息了。她很不舒服。第三件事,讀書季的發起者、坐在賣書大棚里的人、或許還有背后零零散散進到大棚里買書的人也不舒服。買書的人看不到好書,賣書的人借機清倉的目的沒有達到,組織者說,群眾不愛書。
三件事的背后是:用拒吃洋快餐愛國的人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國,還小小不言地幫外人在國內搗了一把亂;出版社,好書賴書沒了標準,賣個書號,只要政治上安全,出了怎樣的一本爛書就不管了;至于那個“讀書季”,則更像一次拙劣的“秀”,實在和人們想讀書、讀什么書關系不大。
不讀書,知識就會貧乏,判斷事物的角度就會偏狹,做事就笨甚至歪;不出好書,會斷了人們讀書的念想——無書可讀,怎么辦?最后,出不來好書,也就沒有好書可賣,怨不得人家不進店去了。
哦,不讀書帶來的不舒服,無論自己知道與否,一是和啟蒙教育有關,也與無書可讀有關。
微評
CSSCI_:中國目前的出書總量高居世界前列,但就整個出版環境、出版生態而言卻并不讓人樂觀,尤其學術出版,更是面臨絕大的困境——具有學術回響和受讀者歡迎的好書太少,而可出可不出的平庸之作又太多。
白熊湖:半個世紀前袁可嘉先生從南大去北大主講英國文學史,講堂座無虛席,我的一位老師曾經搬著小板凳去旁聽。今天讀袁可嘉先生編譯的《葉芝詩集》,亦是感受良多。現在國內的出版物中,好書真是太少了。
靈感發言人:現在很多名人都開始出書,這些書大部分是教人如何獲取利益最大化!而像茅盾、巴金、錢鐘書等人寫的可以充當人的精神糧食,并讓人心靈純凈的書籍卻不復存在,成了無法超越的歷史!這是我們活著的這個時代的悲哀!
巴菲特SMS:詩歌、文學、繪畫在中國太難,幾乎無價值,太不值錢。30年代一篇千字文可以換來5塊大洋,夠窮人1個月的花銷,而現在它幾乎沒有利潤空間……中國的地產經濟在高速發展,“文學經濟”卻在暴跌,詩歌的價值還不如宣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