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以來,作為現代經濟系統核心命脈的金融業,隨著類如通信、數據、電商和網上支付等顛覆性技術的迅猛推動,正日益成為支撐實體經濟、整合撬動資源、放大集聚效應、促進利益普惠性分配的重要平臺和抓手。金融業的健康理性發展,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安全、穩定與協調。而初經新科技革命洗禮的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后,正在醞釀新的變局和行業模式。這其中,最大的矚目焦點便是未來的金融形態。
金融形態是金融發展思路的投影,是金融體量和金融格局的自然演進,是未來金融布局的先導先聲。豐富完善的金融業態,往往與良好的融資能力和活躍的市場氛圍相聯系。金融業態越多元,諸多業態之間便銜接得越順暢,其扶持潤滑實體經濟的引領與助推效果就越明顯。
從來沒有過哪個時期能像現在這樣,金融從一個高冷的專業名詞,經過科技、市場的發酵彌散,變成了觸手可及的身邊資源。長久以來,金融形態似乎一直是穩定不變的,除了產品和制度上的創新,基本沒有過顛覆性、革命性的變化。甚至一般人往往將金融僅僅簡單理解為銀行保險、證券交易、借貸按揭、投資炒作、高利放貸等具體機構與行為。而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框架體系,金融形態、金融業務已經細密滲透至社會機體中的絕大數細胞,并且能遮蔽去除強大的中介勢力,第一時間將潛在客戶與金融供應商之間深度勾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市場和資本的效力。毫不夸張的說,現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眾神棲居地上的“眾神之神”。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金融的本質和功能效用,與初創時期的金融機構與金融產品相比,仍無二致,但金融的流通渠道、實現形式和覆蓋范圍,卻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并且趨勢還會持續,難以逆轉。各種衍生的金融形態,特別是與其它核心要素深度捆綁的各種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傳統金融業務相比之下愈形式微。但鑒于金融在經濟史上曾經有過嚴重擠壓實體經濟,甚至滋生剝削、詐騙和種族仇視,有人擔心,日益普及的金融擴張,特別是準入門檻較低的互聯網金融,會不會加速導致金融本身之惡的到來?同時,也有人在“互聯網+金融”模式席卷全球時,冷靜叩問:互聯網金融能否根本解決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這一根本難題?是否會嚴重威脅到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存在的各種銀行、投行和私募機構?
但必須看到,現代金融業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治理監管思路。有人認為,對金融的認識,要突破工具性這一狹隘框架。即使將金融政策附屬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下,但也要充分尊重金融的獨立地位和特有規律。有的推崇穩健理性,害怕過度擴張帶來的實體經濟與服務經濟之間的主客顛倒,所以為求穩定可控,即使是犧牲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也在所不惜;有的標榜金融自由,相信人的理性決策與市場的自動調整功能,反對過度的金融干預,甚至嘲諷金融失序恰恰是不正當金融監管所致。兩派各有淵源師承,在理論論辨與政策設計中,論戰不休,動輒牴牾。這種歧異態度在民間自主探索出的金融新業務、新產品和新制度中,表現的最為充分。由于涉及議題過于高深和專業化,加上專業人士對此也是見仁見智,新見迭出,所以,這對處于改革轉型時期的決策者來說,更顯得沉重和艱難。
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優化提升的關鍵時段,能否從金融大國躍遷為金融強國,金融業的頂層設計、發展思路,特別是“互聯網+”洪流裹挾下的金融形態的規范引導,可謂是重中之重。我們期待,中國未來的金融形態,能夠沖破樊籬,自由而又不至于失序,克制而又不導致僵化,重點方向上進取突破,同時又能在整體和社會效益上有不俗表現,最終將社會潛在的投融資需求調集收攏, 并通過制度化渠道,溫和長久地滋潤中國經濟。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