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
在我國傳統社會中,農民,歷來是一個頗富象征意義的身份標簽:農民不僅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數,意味著一個人必須與土地打交道,面朝黃土背朝天。在二元社會結構下,農民則具體指向那些具有農村戶口的人。他們生來即是農民,老了被稱做“老農民”,即便進城做了工人,仍然會被稱作“農民工”。
那么,新時期的農民應該往何處去?農民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精神狀態?農民應該具有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作家綠妖走訪臺灣60余位農民、10多個民間團體,并在此基礎上寫出的采訪實錄《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可以將作者的這本小書,稱做是一份臺灣農民的考察報告,盡管她的考察只是一種切片式,但其考察內容卻涉及臺灣農民工作與生活的眾多方面——諸如農業、歷史、經濟、民生、環保、社會創新等內容,均可從中窺見一斑。
作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農業地區之一,臺灣農民與中國傳統農民已經有了明顯的分野,他們雖然還是與土地做伴,但與中國傳統農民相比,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當下的臺灣鄉村,“在地”是臺灣農民口口相傳的一個詞語。所謂“在地”,大抵是指臺灣農民對土地與家園的認識,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實質上是在重新思考農民情感、道德、交往方式和世界觀合理性的基礎上,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構建。“在地”包含著對本土文化的發掘和轉換,雖然的確帶有一些政治意味,卻是農民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空間、土地與自然上,從而油然生發出的一種主人翁意識。正像一些評論人士所說的那樣,它是一種思維意識和狀態,強調民眾的主體感、家園感和參與意識。這也正是作者在本書中所要彰顯的主題。
臺灣農民有著一種游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大氣與從容。首先,在農業生產方面,臺灣農民雖然依然會下地耕種,依然保留著農民“發現品種,留下種子,種下去,等它開花,等它結果”的本能,但他們的工作已經不再局限于土地的耕作,而是延伸到了各個相關的職業領域。農活之于他們,已然轉變為一項內涵豐富的產業;而他們的身份也不再是單一的農民身份,轉而成為融體力勞動者與創業者,以及農民與雇主為一體的、具有多重身份的“兼職農民”。
在農業銷售方面,臺灣農民擺脫了那種一家一戶、自產自銷式的狹隘模式,轉而有了多條渠道、多種選擇,一個農民很容易以團體的身份出現,他可以做公司,也可以加入協會,甚至還可以自己成立一個產銷班。他在各種社團里都有發言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協商解決,所有的社團都可以相互制衡。臺灣的農業已經轉化為包括生態耕種、有機食物、預約觀光、法式程序原住民料理在內的、富有都市營銷概念的多元化農業,而在臺灣農民“貌似普通的平靜生活之下,是不普通的現代政治結構、樸素有力的鄉村建設理念”。
當然,臺灣的經濟騰飛并非撕裂式的大躍進,而是一個穩打穩扎、逐漸進入現代化的過程;臺灣鄉村社會的“禮樂風景”,也并不是在一帆風順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與官方的不斷摩擦與抗爭中艱難發展起來的。臺灣鄉村社會所呈現出的“禮樂風景”,其實正是多方折中與妥協的結果:是基于現實平衡的考量,而不是被行政意志一刀切地推向一個嶄新光滑的現代化。它既真實地反映出農業社會在現代社會里的凋零與自救,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古老的未必落后、式微的未必過時。只要用心去發掘,傳統同樣可以煥發出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