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在上海衛視“笑傲江湖”節目中,有一個叫許徳昭的臺灣盲人,在表演完了節目后說,原來習慣了別人的幫助,后來,他的一個叫范德騰的外籍鋼琴老師告訴他,即使是盲人也要靠自己獨立生活,不能光想著依賴別人。所以,他不僅學會了鋼琴彈奏,他還要和老師一起參加“笑傲江湖”節目的表演,盡管表演的節目因為自己看不見需要上百次的失敗才能換來一次的成功,他也要前來。
這使我想起了若干年前編輯的一篇稿件,稿件的主人公是一個殘障人。記者采訪他的時候,看他走路不方便,想要攙扶他,主人公說,別扶我,我能走。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里很多年,每每談起此事,我都對主人公肅然起敬。那時的我,起敬的是他堅忍不拔的精神,今天想來,其中還隱含著更多的東西。
記得兩年前在北京參加一個講座,前去講課的有一個殘障人,晚上用餐的時候,我倆幾乎同時往餐廳走時,出于禮貌,我想伸手去攙扶他,他意識到我要幫他,立馬說,不要幫我,讓我自己來。
入座時,我倆相鄰而坐,我問為什么拒絕我的幫助。他說,從正常人的角度考慮,殘障人需要幫助,但是,從殘障人本身出發,殘障人需要的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別人的施舍。因為,殘障人也有自己的尊嚴,殘障人也要為尊嚴活著,殘障人和正常人一樣,需要的是平等的權利和尊重。
今天想來,不論是對待殘障人還是正常人之間,有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深深地反思。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我們習慣了接受互相幫助這一傳統美德的灌輸,我們習慣了把熱心幫助別人的人作為我們每個人甚至是教育后代的榜樣。但仔細想想,互相幫助固然是一種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和發揚,但我們是不是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在光大互相幫助這一傳統美德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張揚獨立自主的精神?
我們常常看到,街頭上各式各樣的乞討者。他們有的在街頭,有的在地鐵上等等公共場合,逢人便討要錢款;有的在等紅綠燈的車前,一個挨著一個車輛乞討……更有甚者,當被討要者不給錢或者少給錢時,乞討者甚至會出口傷人,罵被討要者小氣,甚至還要詛咒被討要者。從小處說,出現乞討者謾罵被討要者是乞討者道德水平低下,往大處說,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使這些乞討者習慣了被施舍。
不可諱言,過去的乞討者是因為家庭出現突然的變故或者所在的地方出現自然災害,外出乞討是迫不得已,而今的乞討者,除了前述部分人員外,很多都是職業乞討者。就筆者所見,一個乞討者在一個城市就連續乞討了十年,然后拿著討要的錢款回到農村給其兒子建起了新式樓房。對于這類乞討人群,我們還要呼吁人們對他們進行幫助,可以說已經十分地不公平。
正是這種變異,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有人在路邊摔倒,在過去恐怕會引來眾多人的攙扶,而今,卻成為了一個需要討論的熱點問題——路人摔倒,敢不敢扶?扶起摔倒的路人會不會被訛詐?如此等等,不是世風日下,也不是我們的法律不健全……
眾所周知,建國初期,中國曾經照搬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但事實證明,一味照搬不符合中國國情,只有走一條適合自己的建設道路才能使中國昌盛發達。因此,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在對第二個五年計劃指標所做的批示中指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和農業……”正是當初確立了獨立自主,才有了幾代中國人努力后的今日中國的強大。
大家知道,“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我們現在必須重提獨立自主。必須認識到,互相幫助和獨立自主應當相輔相成,二者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