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然
什么時候開始,人類最基本的哺乳行為也成了社會新聞討論的熱點?
近日,一名在地鐵上哺乳的母親被人拍照發上微博,某公益組織轉發微博時稱,“公共場所注意舉止,不要裸露性器官……這里是北京的地鐵之上,不是你們村的公交車,你這么做真的好嗎?”此言引發網友一邊倒的質疑批評。隨后該公益組織刪除微博并發布致歉聲明。
這是一個文明缺少的時代,也是一個文明焦慮的時代。公共場所哺乳問題不是新鮮事物,這些年來屢屢在輿論場發酵,且每一次都被上升到文明高度去討論。文明是一個豐富廣博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文明筐”去裝載社會上許多事物和現象,但也不要忽視事物和現象的復雜性,不要忘記討論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共識、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秀自己的“文明優越感”。
把年輕母親地鐵哺乳稱為“公共場所裸露性器官”,這樣說實在是過分了。沒有做過母親的人,永遠不知道母親的心情,特別是剛剛為人母的女人,那種心有牽掛、為了孩子不計一切的心理,有著一種原始的偉大。即便你不接受地鐵哺乳,也不應該忽視其中蘊含的沉甸甸的母愛,更不能用一種庸俗或低俗的眼光,去審視和評價母親地鐵哺乳之舉。
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不僅不反對母親當眾哺乳,反而從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支持當眾哺乳。
我國臺灣地區也規定,公共場所哺喂母乳不應該被禁止,阻擋或驅離者最高會被罰3萬元新臺幣。這里包含的價值取向,一是體現了對于母親和嬰兒的關愛,二是體現了對于母乳喂養的支持,三是體現了人性、人文最可貴的文明觀。正如有些母親所說,在公共場所,聽到孩子嗷嗷大哭,來得及找一個私密空間嗎?對嬰兒大哭聽而不聞,難道反而是一種文明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表示:“第一時間進行母乳喂養是每一位哺乳媽媽和寶寶的權利,包括在公共場所。”北京地鐵運營公司負責人也針對此次爭論表示,不會干涉車廂內哺乳女性,但畢竟,哺乳行為的確較為私密,對于一些旁觀者來說,認為在公共場合哺乳會帶來心理不適也可以理解。應當說,這是現代文明社會難以避免的尷尬和矛盾,而在這種尷尬和矛盾面前,應有的不該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執,也不該是簡單的道歉,而應當是通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努力,將這種尷尬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
與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共設施設計和設置的人性化、便利性顯然是落后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一位母親如果需要帶著年幼的兒子如廁,公共場所一般都配有專門的親子廁所,以此避免小男孩進入女廁給其他女性帶來不便。但在國內,這樣的配備設施即便在北京、上海也并不完善,更不用說欠發達地區。女性哺乳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公共場所設有的母嬰室,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普及。
“地鐵哺乳”引發的爭議和質疑,折射出現代社會中公共空間與個人行為之間的互動與糾結,也反映了公眾總體上對女性權益保障的鮮明態度。公共場所到底能不能哺乳,板子不能打在爭論雙方的任何一方,恰恰是政府應當承擔起相應責任——先建起便民的公共設施,同時提升公眾的公共意識,唯如此,許多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尷尬和矛盾才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