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斌
短期治理對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應急式治理。長期治理對策:推進包括財稅體制、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和價格政策的改革,推動產能過剩產業生態、節能、綠色發展。
不僅僅是鋼鐵行業,水泥、煤炭、電解鋁、平板玻璃、光伏等產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這里面,既有傳統產業,也有高新產業。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快速增長,過度使用各種經濟政策杠桿,大幅降低投資要素價格,使許多投資不是依據市場信號,而是依據政府價格信號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產能過剩屬于“體制性產能過剩”。
化解產能過剩,已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要對“僵尸企業”“絕對過剩產能”的企業狠下刀子。
化解產能過剩,有短期對策,也有長期良方。
短期治理對策,就是以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應急式治理。
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對已經“大出血”的經濟系統進行應急治理,從而遏制住產能過剩、投資盲目擴張的勢頭。短期應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嚴格利用法律手段。
一是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
各地要根據2013年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解決“僵尸企業”等現象。
二是清理整頓建設違規產能。
三是要進行點對點的分行業治理。
相比短期對策,長期對策顯得更為重要。
一是改革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體系。產能過剩的根子在于各項政府改革尚未到位,管理方式陳舊。要進一步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將企業的注意力從政府轉向市場;要改善政府管理市場的方式,政府應更多地轉向為市場定規則、定標準,做好市場監管和糾偏,而不是直接審批項目;要大力推動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的“GDP情結”和經濟增長導向,促進政府職能轉型;還應建立問責制度,對未按照相關政策停建違規在建項目、放任新增產能等行為,要予以嚴肅查處。
二是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調整現在分類、分城鄉的土地政策,使工業用地的價格能反映土地的市場價值;要大力推動各類資源型產品的價、稅、財聯動改革,適時調整電價、水價,正確反映資源的供求比價關系;要加快推進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形成靈活反映市場資金供求關系的價格信號;要嚴格執行有關環保標準,使之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三是大力促進科技創新。通過政策引導將企業塑造成創新的第一主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要加快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聯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場的轉化,切實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過剩產業升級;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大力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經濟增長提供“源頭活水”,形成抑制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推動產能過剩產業生態、節能、綠色發展。
四是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及不同分工,消化產業。可以通過海外投資,與非洲、拉美等地區建立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還可以考慮以商品輸出方式對外援助,以消化過剩產能。
五是在解決產能過剩過程中,要考慮給淘汰企業員工安置就業。要妥善解決員工的失業保障、再就業保障,保證不能因此引起社會問題。要給員工解決就業問題,或提供兜底性保障。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