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提高供給品質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鼓勵和引導制造業企業向設計升級、品質升級與體驗升級多方位結合的高品質供給企業轉型升級,推動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轉變、重慶速度向重慶質量轉變、重慶產品向重慶品牌轉變。
一次,在和英國子公司高管交談時,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明智提了一個問題:“如何讓重慶機床產品能夠走向世界市場?”
“重慶機床集團具備了95%的能力,但還有5%的差距。”一位外籍高管說。
“剩下的5%是什么?”
“思維方式?!?/p>
看著張明智不解的眼神,外籍高管拿起一張名片,在一角折了一下問:“這還是不是名片?”
“還是名片?!?/p>
“對,是一張不完美的名片。”外籍高管補充道。
張明智恍然大悟:歐洲企業工人崇尚“匠人精神”,而中國制造企業普遍存在“差不多就行”心態。那5%的差距,就是對高品質精細化生產的不懈努力。
執著追求“5%的差距”,重慶機床集團終成為世界齒輪機床產銷量最大的制造商。
兩端受壓
2009年初,重慶機床集團,一位姓張的銷售經理撥通了一位客戶的電話。
“今年打算定購多少臺機床?”
“不打算訂購了。”
張經理不禁大跌眼鏡——對方是一家齒輪生產大戶,當年也在擴大生產規模,為何會沒有訂購需求?
“你們不是在擴大生產規模嗎?”張經理問。
“我們已經跟國外廠商簽了訂購合同……”對方說。
張經理上報了“壞消息”。
“意料之中?!睆埫髦瞧届o地說。
近年來,傳統機床行業行情下滑,早已引起重慶機床集團領導團隊重視。
2000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機床工具行業迎來10年井噴式發展,也積累了龐大的生產能力。
近年來,在世界金融危機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影響下,傳統制造業整體下滑,產能過剩隨即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最大困局。
2011年,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為49%的國產齒輪機床,平均單價僅為進口機床的一半。
價差為何這么大?
“國產機床產品的品質尚不能和國際大牌抗衡!”有學者如是說。
對此,重慶機床集團領導團隊深表贊同。
對標管理
美國格里森公司是全球頂尖的機床設備制造商。
2009年7月,張明智吩咐下屬:“買一臺格里森最好的滾齒機!”
當時,重慶機床集團正在開發一款高檔數控滾齒機產品,卻為何要去購買對手產品?
有些摸不著頭腦的下屬,跑去買了一臺格里森機床回來。
張明智讓人將兩臺機床并列排放:“你們站在一米開外,看兩臺機床有什么差別?!?/p>
員工們照做,然后紛紛搖頭:“看不出任何差別?!?/p>
“走進一米之內看,有什么差別?”
“格里森的外觀更精美、功能更齊全?!?/p>
“把兩臺機器運行一次,再做比較?!?/p>
兩臺機器一運行,眾人均贊嘆格里森機床性能優越——
“幾乎沒有噪音!”
“運行速度更快!”
“加工精度更高!”
…………
“將國際頂尖機床制造商作為生產標準,才能制造出一流產品?!睆埫髦钦f。
格里森的機床產品,成為重慶機床集團提升產品質量的標桿。
“中國制造與國外制造的差距,是一種和國際綜合產品品質標準上的差距?!睆埫髦钦f。
于是,重慶機床集團開始從研發到制造、外購等每個環節都加強品質提升,看齊國際標準——
成立“重慶機床—PTG歐洲機床研發中心”,建立“產學研用”創新機制。
在制造上,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從技術到觀念全面改進。
在配套上,采購西門子等世界一流企業的機件,以實現機床產品最佳性能。
經過艱苦攻關,重慶機床集團的新型數控滾齒機上市,一舉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
客戶導向
產品好不好,最終還是客戶說了算。
因此,重慶機床集團嚴格實施客戶導向的產品戰略。
浙江雙環機械公司是重慶機床的老客戶,其董事長吳長鴻見證了重慶機床集團產品體系的升級換代。
2010年,國內沿海省份“用工荒”進一步加劇,吳長鴻向張明智訴苦。
“你們的經濟型數控機床盡管便宜,卻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了?!眳情L鴻說。
“為什么?”
“熟練技術工人越來越難招,新人培訓成本又太高,我們想用全自動生產線替代工人?!?/p>
“我們一定按照你們的要求來研發制造產品?!睆埫髦浅兄Z。
當年年底,重慶機床集團就給浙江雙環機械公司交了貨——一款六軸四聯動高速數控滾齒機。
2012年,吳長鴻又跟張明智見面了。
“在自動化基礎上,能不能把機床性能進一步提高?”
“具體有哪些要求?”
“轉速要更快,精度要更高?!?/p>
業內人士都清楚:轉速與精度其實存在一定的矛盾,精度要求高時,會降低轉速。
盡管如此,張明智依然承諾:“我們努力滿足?!?/p>
2013年,重慶機床集團推出齒輪加工自動生成線,整條線由滾齒機、倒棱機、剃齒機等組成。
“生產任務管理、質量信息采集、裝備運行狀態等功能全有了!”收到新機床設備后,吳長鴻豎起大拇指。
精益求精
如今,客戶導向已成為重慶機床集團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途徑。
“我們很感謝那些對產品吹毛求疵的客戶?!敝貞c機床集團總工程師曾令萬說。
2015年9月,日本愛信齒輪公司向重慶機床集團訂購6臺滾齒機。
“你們的執著精神感動了我。”愛信齒輪公司負責人說。
作為豐田集團獨資公司,愛信齒輪公司對細節非常挑剔,行業人盡皆知。
重慶機床集團如何將其“拿下”,并保持了28年合作關系?
這還要從雙方首次合作說起。
上世紀90年代,愛信齒輪公司提出:公司的制齒機床必須單獨生產,且每次訂購的機床與都不同于前次的機床。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意味著制造方必須調整多套生產設備,并重新設計所有生產工藝和標準。
“這些要求在當時看來太高了?!痹钊f回憶。
連外行人都說:這筆買賣必虧無疑。
“接,必須接!”但重慶機床集團領導毫不猶豫地作出決定。
然而,愛信齒輪公司的苛求并未結束,又提出為其制造用手動推擋更換機床分齒等要求。
重慶機床集團不得不重新設計生產設備和工藝……
到2015年,重慶機床已經與愛信齒輪“切磋”了28個年頭了。
“對這6臺滾齒機,有什么新要求?”曾令萬主動問。
“在更換刀具等工序上,要求無人化操作?!?/p>
“人工更換會影響產品質量?”曾令萬不解地問。
“人工操作的話,有可能放錯刀具,機器永遠不會犯這樣的錯?!?/p>
“我們一定改進?!痹钊f說,“你們的‘匠人精神’也真正地影響了我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