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在“互聯網+”背景下,一家企業如何能夠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五個方面的改革中脫穎而出,技術思維是洞察迷局、把脈“正確下一步”的工具。
目前,中國正在極力從供給側出發,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大概會沿著六個方向,也就是所謂的“六新”供給進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新制度。對于企業來講,與創造新供給更為緊密的是前五個方面。
催生原創供給:新技術和新產品
這兩個“新”主要代表的是如何催生原創供給。
突破性科技或者說技術革命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小概率事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來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核心技術。在此基礎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最終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相對于勞動來說,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資本深化不斷加快的過程。
如果沒有新發明和技術革新,隨著資本的不斷深化與積累,就會導致收益的遞減。在收益率遞減的規律作用下,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削弱,私人和企業就不愿再繼續增加投資,相反還會削減投資,經濟就呈現出逐步衰退的趨勢。
技術發明提高了資本生產率,否定了利潤率下降的規律。在收益遞減和技術進步之間展開的競賽中,技術以數步之遙取得勝利,換句話說,至今為止,經濟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加速效應實現的。根據加速原理,由于技術創新提高了資本—產量比,從而加速度也在增加,對經濟增長所起的加速效應就會加大。
圍繞“互聯網+”創造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
這三“新”主要就是圍繞“互聯網+”展開,也就是用互聯網去改造傳統的制造業,通過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重點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盎ヂ摼W+”將有效地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提升要素利用效率。
互聯網最有價值之處不在于自己能生產多少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用互聯網的思維去重新提升傳統行業。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影響有三點:
1.打破信息的不對稱性格局,竭盡所能讓一切信息透明。
2.對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使得資源利用最大化。
3.互聯網的群蜂意志擁有自我調節機制。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來看,目前很多傳統產業的供給能力大大超出了需求,部分產業已經達到甚至超出資源承載能力,如舊模式下的一些支柱產業的庫存壓力很大,企業杠桿率偏高也使得投資加杠桿的模式難以為繼。而這種產能過剩進而帶來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同步發生,形成負向循環,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作者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