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反腐倡廉建設的不斷深入,商人牽出官員、官員吐出商人的案例數不勝數,“政商關系”由此成為一個輿論熱詞。經濟新常態下,亟須構建平等、和諧、法治化的政商關系,所以,中央和市委多次強調:要構建新型政商關系。
會診畸形政商關系
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漢學家費正清提出一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為什么商人階級不能沖破對官場的依賴,以產生一股獨立的創業力量呢?
費正清大師并不知道,在中國舊式政商關系史上,官員和商人不僅沒有彼此獨立的欲望,還經常努力向對方靠攏。
金錢和權力彼此糾纏之際,縱貫兩千年的“孽緣”就此產生。
【沿革】
起始
戰國時期,商鞅提出“事本禁末”之說,劃定了士農工商不同階級的政治地位。
其后,重農抑商戰略成為封建政權的一種主要經濟指導思想。
位列士農工商之尾的商人,由此產生了不安全感,對可以左右自己榮辱生死的權力心生覬覦;而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官員群體也以權力為資本,頻頻尋找“變現”的機會。
高潮
1860年以后,清政府啟動洋務運動。通過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合作形式,政府官員和商人迅速交融,改變了商人階層的屬性、運用公共權力的方式和社會地位。
這樣的“合流”大潮一直持續到民國,產生了足以影響國運的畸形政商關系體——官僚資產階級。
新表征
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社會法制和經濟契約制度建設滯后,加之政府和市場之間沒有明確劃界,給予了權力尋租空間,導致尋租資本和公共權力頻頻越位,一系列畸形的政商關系形態由此產生。
【類型】
當前,畸形政商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類型——
政商勾結型:
舊式政商關系中最直接也最常見的權錢交易方式,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勾肩搭背”。官員以權逐利,商人以利謀權,然后依權逐更大的利。我國古代就有商人“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的描述。當下,這個類型被賦予了新的稱謂:“特殊利益集團。”
政商互變型:
首先是由官而商。一是官員和商人勾結,非法獲利后“下海”洗錢;二是官員雖正常辭職,卻將其掌握的剩余政治資源(如剩余權力、行政關系網、人情鏈、原有職務影響、內部信息等)作為生財資本,加盟企業謀取利益。
其次是由商變官。少數不法商人通過進入人大、政協、工商聯攫取“紅頂”,借助其政治資源和影響力為一己之私謀利。
政商割裂型:
新時期新形勢下舊式政商關系的全新類型,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背對背”。在中央重拳反腐之下,一些黨員干部為避免“被牽連”“負責任”,對企業正常訴求也敬而遠之,表面上高喊“為企業服務”,實際上消極怠工,降低了服務效率。
【危害】
畸形的政商關系,堪稱世界級“頑疾”。
2013年,歐盟發布成員國狀況報告時,就將政商勾結列為導致腐敗的重要原因,認為其大約造成了高達12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
而在我國,政商關系讓人感到擔憂。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超過100名省部級及軍級以上“老虎”落馬,折翅的“蒼蠅”更是數不勝數。而不論“老虎”還是“蒼蠅”,其主要落馬原因都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問題:畸形政商關系。
畸形政商關系的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