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5年11月16日,榮昌區特殊教育學校。
在五年級教室里,35歲的敖行琴走向講臺,站定。
她隨即抬起雙手,右手食指向上一指,前臂向上,雙手順勢攤開。
“上課,同學們好!”敖行琴用手語說。
學生起立,雙手五指撮合,指尖相對,在胸前搖動兩下,左手食指指向講臺,右手握拳,向上伸出拇指。
講臺上,敖行琴目光迅速掃過臺下,手掌朝下,前臂下移。
講臺下,學生整齊落座。
一堂無聲的語文課正式“開講”。
“長夜”
溫暖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到學生們臉上。
學生們緊盯課本,嘴巴大張,努力念著課文,卻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單調音符。
看著學生們的樣子,敖行琴彷佛看見了22年前的自己。
1993年,榮昌縣清流中學。
一天上課,初一年級學生敖行琴正認真看著黑板。
“請敖行琴同學回答問題。”老師抬了抬手,示意她起立。
而她,僅僅看到老師嘴唇動了動,卻沒有聽到聲音。
敖行琴茫然地看看老師,老師也一臉茫然。
她又看看同學,同學們哄堂大笑,她卻沒聽到任何聲響。
敖行琴哭了。
父母帶她到醫院檢查。
“重度混合型耳聾,80分貝以下聽不見。”醫生說。
那天夜里,敖行琴奪門而出。
星星劃過夜空,月光把田坎照得通亮。
她在路上飛奔,泥點飛濺。
布谷鳥被女孩驚起,扇動的翅膀毫無聲響。
敖行琴的淚水再次涌出。
狂奔到精疲力盡,她才回家。
夜色中,家門大開。闌珊光影中,母親站在門口。
一股熱浪涌上敖行琴心頭。
敖行琴對自己說:“我不會服輸!”
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學校。
初中那三年,敖行琴聽力越來越差。
為跟上教學節奏,她做了不少努力。
老師說的聽不清,她就去識別口型。
節奏跟不上,就多預習。
遇到不懂的難點,就自學。
…………
敖行琴成為全校唯一通過會考的學生,獲升學考試資格。
1996年,敖行琴考上了縣師范學校。
領成績那天,她眼前曙光璀璨。
探路
教室里,語文課進入提問環節。
敖行琴讓學生站上講臺,寫下生字,她挨個解釋。
有學生指著“冠子”一詞,搖頭。
敖行琴右手攤開立在頭頂,弓著背,脖子前伸,一副公雞模樣呈現在學生眼前。
學生點點頭,笑了。
如今,敖行琴對教學已駕輕就熟。
而16年前,初次站上講臺的她,卻飽受人們的數落。
1999年,敖行琴畢業,到榮昌清流鎮中心小學當了一名語文老師。
“一個‘殘疾人’怎么教書?”家長質問。
敖行琴并未退縮,而是根據自身特點摸索出一套教學法。
遇到要敘述的講解,就用圖示代替。
聽學生回答問題,就湊近點再結合口型。
通過努力激勵孩子,降低聽力產生的情感隔閡。
…………
第一個學期下來,敖行琴執教的班語文成績名列年級第一。
“我要證明殘疾人也能綻放光彩?!卑叫星僬f。
在一次主題班會上,她卻發現自己走錯了方向。
一名學生說以后要掙很多錢,全捐給希望工程。
敖行琴并未聽清,只給了象征性鼓勵。
在這個學生的作業本上看到“真相”后,敖行琴落下淚水。
“我是在誤人子弟!”敖行琴因沒能當面充分贊揚這個學生而懊惱。
“耳朵聾,我還能當老師嗎?”這個問號深深烙印在敖行琴心里。
她拿著積攢的工資,決心到主城大醫院治病。
“沒法治,聽力還會繼續減弱?!贬t生的話,打破了她最后的希望。
她不斷和命運抗爭,到頭來卻發現走錯了方向。
筑路
在榮昌特教學校,敖行琴有個叫何楊的學生,可以聽到微弱的聲響。
“父母希望他能說話。”敖行琴決定給孩子“開小灶”。
比手勢、對口型、做動作……一系列法子下來,何楊如今已能說出不少字詞。
因同患殘疾,敖行琴更了解特教學校孩子的內心。
而對于她從普通教師轉為特教老師的艱辛,常人卻并不了解。
2004年暑假,一紙“你的耳聾治不好”的宣判,讓敖行琴的精神支柱徹底崩塌。
那天下午,空中雨水漸起,清流河水勢開始洶涌。
雨水打在敖行琴臉上,像一把把小刀割在心頭。
河水嘶吼著向東奔流——那正是敖行琴家的方向。
她在堤岸漫步,腳步漸沉。
這條回家的必經路,她走了20多年,今天卻發覺依舊陌生。
耳聾,彷佛也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大河,將她和美好的世界隔絕。
“活著累?!弊詺⒌哪铑^閃過。
望著奔涌的河面,她的步伐開始偏離方向。
敖行琴抬起腿,往河道邁。
正要走近堤沿,她心里卻有一股力量,將她緊緊拉住。
“我舍不得講臺!舍不得孩子們!”敖行琴雙腿一軟,癱坐在地上。
“為何要死?為什么不去特教學校試試?”得知敖行琴有輕生念頭,有人勸道。
這句話點醒了她,這或許是唯一留在講臺的法子。
敖行琴開始自學手語,自學特教理論。
為了準備教學考試,她咬牙借錢買下了一臺昂貴的助聽器。
2006年9月,敖行琴正式調往榮昌特殊教育學校。
引路
教室里,語文課進入尾聲。
學生們開始作答課后練習。
敖行琴伸出右手,握拳,向上豎起拇指——她從不吝嗇鼓勵。
由于善于“察言觀色”,學生們早就把她當成了姐姐。
2009年,敖行琴首次帶領學生參加聾人高考。
當時,他們沒有任何經驗可循,也沒有任何成功例子可以學習。
有學生打起了退堂鼓。
“我是個聾啞人,讀大學有什么用?”學生劉向國心生怯意。
當年暑假,劉向國離開學校,到主城一家皮鞋廠打工。
聽到消息,正在北京培訓的敖行琴坐不住了。
她利用QQ當起“說客”。
“知識經濟已經到來,沒文化,就找不到好工作?!?/p>
“知識改變命運,我們殘疾人想要好的人生,更需要學知識。”
“我當年要是不讀書,能有現在的工作嗎?”
…………
一開始死活不肯學習的劉向國,終于改變了主意。
“老師,我聽您的!”他說。
當年,劉向國考取中州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順利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消息傳來,敖行琴笑了。
當年,她幾乎被命運擊倒;如今,她可以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