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昭
你相信嗎,人類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我們平時用肉眼能見到和不能見到的微生物比比皆是。已有科學研究證明,在人類身體中,包含了數目約為人類細胞10倍之多的微生物細胞。微生物與破案,看起來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然而,早在20世紀初洛卡德就提出了著名的“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即在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時,它們之間必定會產生微觀的物質交換。可以說,微生物伴隨著人們的各類活動,灰塵、纖維、毛發、DNA等都是案件真相的“獨一證據”,只要認真加以研究,就能夠為偵破刑案提供有力的新方向。隨著物證技術的不斷發展,微生物研究更是成為刑偵領域的銳利武器,細菌、植物、動物紛紛充當了破案的“證人”,從而迫使罪犯在事實面前俯首認罪。
用微生物尋找破案線索
犯罪現場中廣泛存在各種微生物,一般為細菌、病毒、真菌等,其來源主要包括犯罪現場中的人體、動物體、植物體和現場環境的各種物質。如存在于人體的血痕、精斑、唾液斑、尿斑、毛發、骨骼、牙齒、嘔吐物、糞便、汗液、淚斑以及接觸所留下的脫落細胞等;存在于動物體的血液、血痕、唾液、唾液斑、肌肉、骨骼、牙齒、毛發、臟器組織、動物制品等;存在于植物體的根、莖、葉、纖維、花、果實、種子、孢子、花粉、硅藻等;存在于土壤及現場其他物體之上等。
微生物的生長受溫度、水分、氧氣等生態因素控制,其地區性變化較大,而且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在一個既定的區域,土壤的成分變化較大,有時甚至在幾十平方米的范圍內也只存有單一土壤,特別是殺人拋尸、強奸案件的現場,大多數都發生在人們的生活區域,或多或少存有土壤物證。利用細菌16SrDNA分析方法檢測,表明不同土壤間包含的細菌群體差異性很大,而且相當長時間里這些菌落種類相對平衡,不易改變。即使尸體從殺人現場轉移到拋尸地點,在轉移之前, 尸體上可沾帶作案地點的微生物物證,通過檢驗可確定它們的分布區域和特點,從而查找到作案地點。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土壤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包括各種細菌、真菌等。不同地方的土壤所含的微生物種類不同,即使同一地方的不同區塊,其所含的微生物也有所不同,用DNA技術分析土壤微生物的核糖體基因,可將這種區別顯示出來。在案件偵查中,可將嫌疑人身上黏附的泥土和現場的進行比較,觀察兩者的DNA譜帶是否一致,計算相似性,確認嫌疑人與現場的關系。
不同水域中的硅藻種類是不同的。因此,在偵查溺水死亡案件中,可根據溺死尸體中檢出的硅藻種類與嫌疑水域的硅藻種類比對,確定溺死的入水地點。例如糞池意外溺死案,在死者內臟檢出硅藻種類與糞池附近養魚池水中相同,而現場糞池內的糞水中未檢見硅藻。偵查人員在死者呼吸道、上消化道均未檢見糞便, 頭部卻有鈍器損傷,頸部有扼、勒傷等,確定死者是被他人用扼、勒致昏迷后,在養魚池中溺死,然后移尸于糞池中偽裝意外溺死。
在強奸和性侵案件中,多利用精液中的 DNA 檢測確定犯罪實施者身份。但大多數罪犯由于害怕DNA檢測,在作案時都會戴上安全套,以便銷毀證據。少數案件中,在受害者身體上發現了罪犯的陰毛,據此可對罪犯進行身體檢查,并使其接受線粒DNA測試。2014年2月,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西爾瓦娜·特里迪克率先發表了一項研究。此項研究表明,在性侵案件中,即便現場沒有毛發掉落,也可以通過檢測人體陰毛的細菌獲得獨一無二的微生物指紋。特里迪克分三次采集七名志愿者的頭發和陰毛樣本,使用 DNA 測序技術建立微生物指紋。研究人員分別于研究之初、研究的第二個月和第五個月采集頭發和陰毛樣本。雖然頭發里的菌群存在時間較短,但所有志愿者的陰毛上均存在相對穩定的菌群,這使得每個人的陰毛獨具“個人特色”。男性和女性的陰毛細菌也互不相同,女性陰毛上多有乳酸菌群,該菌種多在陰道中滋生。
近期,我國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公安局通過生物物種檢驗技術以及微生物物證檢驗技術偵破一起強奸案件。據鳳凰網報道:2016年2月29日,金溪縣一名14歲智障女孩到同村男子家中玩耍,該男子將其誘騙至二樓實施強奸。事發后受害人親屬發現情形不對,于3月1日報警。接到報警后,刑警大隊民警迅速趕赴現場,對案發周圍居民進行調查訪問,并對相關現場進行勘查。由于案件發生后,受害人及其家屬未及時報案,給案件偵破帶來一定的難度。經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受害人具有中度發育遲滯,民警在對其進行詢問時,受害人無法對案發時的情形進行清楚陳述使得嫌疑人在被訊問時企圖蒙混過關。面對案件難題,辦案民警通過梳理現場生物物證,通過刑事技術從受害人貼身關聯用品提取嫌疑人遺留的生物物證,并進行生物物種及微生物物證鑒定比對。根據該證據,檢察院予以認定該起強奸案件事實成立,嫌疑人被繩之以法。
用微生物進行人體識別
假如微生物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是否就能像指紋或眼睛虹膜一樣,成為鑒定個體身份的新標準?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國家科學院院刊》刊文指出,人體微生物中存儲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遺傳信息。因此,偵查人員可利用微生物的獨特性進行身份識別,這對法醫鑒定遺傳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同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報告說,每個人手上攜帶的微生物各不相同,這一發現將來可能有助于警方破案。
報告主要作者諾厄·菲勒說道:“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獨特的微生物痕跡。”每個人手上平均有約150種微生物,其中只有13%可能出現在另一個人手上。這些微生物不會導致疾病,但洗手數小時后會重新出現。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微生物會留在人手接觸過的物體上并能存活相當長一段時間,不會因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變化而受到影響。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一個電腦鼠標上的微生物并與270多人比對,最終發現它們與鼠標主人手上的微生物最為相似。研究人員說,目前利用微生物痕跡尋找物品主人的準確率介于70%~90%之間,將來還有可能隨技術發展而提高。
此外,不同的人,因生活環境、健康狀況等差異,身體所攜帶的微生物亦不相同,因而從理論上分析,可應用微生物鑒定進行個人識別。有報道稱,在一起殺人案件中,現場上發現一處新鮮的血跡含有少許痰液,經檢測為B型,分析為嫌疑人所遺留。偵查發現兩名嫌疑犯,血型均為B型,其中一人曾患有肺結核病,經痰液檢驗有結核桿菌,檢查診斷為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為偵破此案提供了關鍵證據。
尤其在無名尸體、碎尸、高腐敗尸體等案件檢驗中,被害人的容貌壓根無法辨認,身份也很難確定。這種情況下,刑偵人員只能通過毛發、牙齒、骨骼或碎塊組織進行微生物檢驗,從而判定死者身份。在涉及親子鑒定的案件中,采取血液等生物微量物證進行遺傳特征檢驗,為個體識別提供科學依據。
用微生物推斷案發時間
微生物有其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周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當案件發生時,微生物附著在被害人的衣物、尸體等物證上,可通過確定微生物的生長情況,揭示發案時間,為偵查提供科學依據。如依據尸體上的霉菌生長情況,分析死者的死亡時間。
在我們的腸道中,大約有10萬億個細菌,這些菌群幫助我們的身體消化食物、支持免疫系統、保證胃腸道健康,同時它們也因此獲得穩定的食物供應。但是當人去世后,沒有了食物,這些微生物通過循環系統逃離胃腸道,進入其他器官,找到新的營地,以人體死亡細胞為食。法醫專家發現,腸道細菌的這種遷移可以為一具尸體提供至關重要的線索。
據New Scientist,阿拉巴馬州立大學Peter Noble帶領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11具在1-10天內死亡的尸體器官組織樣本。通過遷移菌群的遺傳物質,研究人員能得出腸道微生物到達其他器官花了多長時間,以及不同類型細菌去過的地方。因此,了解到腸道菌群是怎樣擴散到全身,尸檢可以揭示死亡時間,以及尸體之前一直所處的位置——因為在死亡時身體周圍的環境對腸道微生物的蔓延具有顯著影響。如果身體在死后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內臟器官的細菌可以揭示此人喪命的地方。
用微生物尋找作案工具
尋找并確定作案工具無疑是偵破刑事案件的關鍵,傳統尋找作案工具的手段一般是通過對遺留在犯罪現場的痕跡進行觀察、分析和檢驗,確定現場工具痕跡的特點,經過客觀分析與科學實驗,認定作案工具。比如,用磚塊進行殺人,必然會在磚塊上附著被害人的血及組織,只要展開調查就會發現磚塊是作案工具,便可判定被害人是由于失血過多而死。
現實案件中,一方面,犯罪現場的痕跡繁多,且種類多樣,如何分辨哪些是有價值痕跡較為困難;另一方面,人們在工作、生活中能夠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工具,許多都能使之成為作案工具,如何在這么多的工具中,確定作案工具也十分困難。
我們知道,各種工具上都會存在各種微生物。不同工具因其物質成分的不同,導致其上能夠生存的微生物也有所不同;同類物質成分的工具,因其存放環境的不同,使用方式、使用頻率的不同,也導致其上微生物種類的不同。因而可以作為種屬認定,甚至是同一認定的基礎,從而為推斷作案工具種類,縮小排查犯罪帶來很多方便。將微生物物證檢驗技術與痕跡檢驗技術綜合運用,可以對尋找、確定作案工具,偵破案件起到很好的作用。
用微生物揭露生物犯罪
所謂生物犯罪是指故意使用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導致敏感人群、動物和植物疾病或中毒,威脅人類健康,破壞農畜牧業發展和食品供應安全的犯罪行為。
2001年9·11之后美國遭受了一輪炭疽桿菌信件攻擊,使生物恐怖犯罪成為人類社會安全的極大威脅。生物犯罪因其具有面積效應大、危害時間長、傳染性強、難于防護且便于突然襲擊、易生產和成本低等特點,相對傳統犯罪,更容易威脅公共衛生、經濟安全甚至國家穩定。
研究證實,在生物犯罪中,微生物物證的作用集中體現在證據調查上,鑒定微生物恐怖病原,追查其來源,最后確定生物犯罪的實施者。利用這一原理,技偵人員可以從受害人身體和環境物品提取藥劑檢材,同時提取環境物質和工具背景作為參考樣本,來確定相關病原體,從而揭示證實犯罪嫌疑人或組織。
具體檢驗時,刑偵專家既可利用表型分析技術、免疫分析技術,還可采取核酸指紋分析技術和化學分析技術,來檢測生物犯罪劑的生物、基因、化學和物理特征。先確定種類,再通過特征比對區分近緣菌毒株,一旦確認生物犯罪劑來源,就能及時幫助公安部門查清犯罪嫌疑人身份、地點、工具、作案時間等重要線索。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