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現在不僅僅存在于圖書館、博物館和學術期刊里。它不僅僅存在于個人的大腦里。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機構,都根本不足以裝下足夠多的知識。知識現在具有了網絡的屬性,這網絡,存在于商業、政府、媒體、博物館、圖書館,以及人們溝通時的想法中。
知識的網絡屬性,不僅僅意味著大眾在某些條件下也能擁有某種智慧。事實上,知識結構方面的變化,也改變了知識的形態和性質。當知識變得網絡化之后,房間里最聰明的那個,已經不是站在屋子前頭給我們上課的那個,也不是房間里所有人的群體智慧。房間里最聰明的人,是房間本身: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與思想,并把他們與外界相連的這個網。這也并非是說,網絡正在變成一個具有意識的超級大腦;而是說,知識正在變得與網絡不可分離。這就等于宣告,完全不可以想象在沒有網絡的支持下,知識能成為知識。我們的任務就是去學習怎樣打造這些聰明的房間,即如何建立能讓我們更聰明的網絡。
獲取知識的新方式正日益顯性化。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切知道它的成熟態,但它的某些方面已經慢慢成形。相較以前,網絡化的知識雖然不是那么確定,但卻更加人性;不是那么固定,但卻更加透明;不是那么令人信賴,但卻更加全面包容;不是那么一以貫之,但卻更加豐富多元。
—戴維·溫伯格
(節選自《知識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