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山
主題教學一以貫之的是“立人思想”“兒童立場”“整合思維”,立足新課堂實踐樣態的探索又有怎樣的堅守和發展呢?特級教師王玲湘老師執教的《關注,就是改變》一課對主題教學的多學科融合做了很好的示范。筆者試圖通過這一節課,管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新發展。
這一節課給我們帶來三點對于主題教學新發展的認識。
(1)主題教學提出了一個教育哲學主張,找到了成志教育思想照耀課堂教學的實踐。
(2)主題整合思維,遷移到課程整合背景下的課堂實踐的映照。
(3)主題統整,整體促進語言、思維、精神協同發展。
追問:一個新的課堂形態的嘗試,需要圍繞三個命題展開。一是課程類型的定位。新的課堂形態屬于課程哪一板塊?內容如何安排?教學如何開展?二是主題確定。多學科的主題怎樣確定?原則是怎樣的呢?三是課堂教學的樣態。多學科的課堂與單學科的課堂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又有什么特點呢?三個主要問題,恰恰是主題教學新發展中探索新的課堂樣態需要厘清和論證的基本命題。清華附小的語文團隊立足課堂實踐與反思,進一步聚焦與澄清這三個問題。

一、課程定位:立足支撐性學科,融合式整合
清華附小的課堂教學,不再簡單地將課堂教學局限在課堂的教學視角,而是在學校課程框架下整體設計課堂教學,一節一節的課構成一個完整、持續的課程形態,直接指向課程目標。《關注,就是改變》等一系列多學科融合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課程形態。這一課程形態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基于支撐性學科的多學科融合,即以某一學科作為支撐性學科,這一學科是整堂課一以貫之的基本學科“經脈”,其他學科作為輔助學科與支撐性學科交織融合,共同指向主題而構成了課堂的“緯脈”。二是多學科并行的融合。圍繞同一個主題,學生基于多學科的能力和方法,進行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嘗試。各學科沒有主次之分,而是隨即介入,隨即運用。
當然,跨學科的融合式整合嘗試,首先充分發揮學科的獨特價值和優勢,如果盲目地進行學科間的整合,很可能造成知識的碎片與混淆,概念的模糊與不清。因此,學科的融合,旨在為兒童提供相對完整的教育情境。而這樣的教育效應,需要教師對學科的獨特屬性有很好的把握和運用。《關注,就是改變》一課,王老師自始至終將語文學科作為多學科整合的支撐性學科。一是對學生的問題反饋、學生的表達等都注重運用語文教學的評價語言;二是對非連續文本的策略與方法的學習,注重文本信息的提取、聯系以及推論;三是對學生朗讀的引導以及辯論語言的規范和指導等。一句話,語文學科是貫穿這一整合課堂的“氣脈”。而這一氣脈,是構建完整情境的主線或重要的線路。同時,這節整合課中的各類圖形,以及基本的學科概念(極值、統計等)對數學學科也有基本的遵循。因此,這一節非連續文本的教學,可以說是跨學科融合式課堂的一種有益嘗試,值得借鑒。
二、主題引領:整體立人,滋養天下情懷
主題教學的課堂教學價值聚焦于人的精神價值的塑造。在對主題多層次理解過程中,使兒童實現自我的認同、民族文化的感悟、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等,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同時,主題教學更是基于完整人的核心素養發展而進一步提出的語文素養目標和終極指向。正是有了這樣的高位的精神價值追求,主題教學的課堂才不會只限于課堂一隅,而失去對于完整人終身發展的觀照。
《關注,就是改變》通過學生關心的生活話題引發他們對霧霾的關注。在教師、文本、學生、生活、社會等互動交流過程中,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一些現象的關注,甚至是一種責任擔當。那么,這節課,給學生滋養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呢?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節課,我們終將給兒童埋下一顆“天下情懷”的種子。他們不僅僅要關注自己每天的社會生活,更要打開視野,關注與自己密切關聯的世界的周遭。主題教學課堂教學目標的指向一定是一個兒童未來生活的精神訴求與價值引導。怎樣引導兒童從價值澄清到價值引領,是語文教育的使命和責任。
當然,這樣的天下情懷,自然無法僅僅通過這一節課就能實現。我們也不急于達成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需要我們用六年的時間不斷浸潤,需要符合兒童成長的節奏和接納的方式,需要我們六年的整體課程設計,于是這樣的連續性的、完整性的教與學的浸染,培養的是一個“立”起來的兒童。
三、立體情境:語言形式是基底,意義建構是塔尖
主題教學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構建一個立體的、完整的教育情境。如前所說,主題教學的課堂,始終有一個遠處的燈塔,一盞一直在教師與學生的頭上照耀的明燈,它為兒童提供的是一個溫暖、安全的完整情境。在這樣完整的情境中,怎樣引導兒童發展,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高位的精神價值指引,更應該有能夠構筑這樣的一種精神價值的有血有肉的“肉體”,那就是在走向高位精神價值主題的過程中,打好語言的聽、說、讀、寫基底。這一基底既包括語言本身的表達與運用,還包括思維品質的提升以及語文綜合策略的運用等。《關注,就是改變》所呈現的立體主題情境,既有形式上的語言意義建構,又有內涵上的價值訴求。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要能夠領會文本的意思。閱讀目標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處理、整合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在多種文本情境中靈活運用閱讀策略,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霧霾,不是單一的數據能夠一下子解釋清楚的。于是,不能孤立、片面地提取文本信息,而要在關聯的信息中,展開對比、聯系,全面、多角度地思考。
與此同時,六年級的學生在辯論時,應該學會傾聽、尊重的基本辯論禮儀,也應該學會辯論的方法和技巧。辯論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關注在深入,他們從靜態的數據分析,到運用事例深入思辨,展開推論;從關注冰冷的數據,走向對霧霾防治的探究,這是一種難得的敏銳洞察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的語文課堂,到底要給學生留下什么?主題教學恰恰著眼于學生未來世界的生活訴求。《關注,就是改變》這一節課,可以有這樣三種味道。
關注,是一種科學態度。關注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湊熱鬧。我們對于社會生活的關注,存在觀望,湊熱鬧,甚至造假的現象。我們的教育,是與社會生活發展息息相關的,我們不能“坐而論道”而是應該讓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發生關系,與學生的生命發生關系。因此,從小培養學生不盲目關注,不盲從關注,就是要培養學生一種科學的意識。那么,這一科學意識最基本素養是對于海量信息的提取、處理和整合。關注,從提取開始,相關聯系,在此基礎上整合信息,進而推論。這一思維邏輯符合學生對于一個事物或者信息的認識的過程的基本規律。
關注,是一種責任擔當。帶著一種科學態度去關注社會生活,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擔當。勇于擔當,是百年清華歷史傳承的文化精神,也是每一個清華少年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責任和品格。“少年強則國強”,從小培養學生一種關注社會所發生的事件的意識。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其實都與自己有關,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會被一個未來的衛生部門人員的學生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可能會被一個未來的環境部門人員的學生關注。誰又能知道,從小埋下的責任擔當的種子,學生作為一個未來公民,會有怎樣的社會擔當呢?這一切都是未可知,這一切都是未然,可是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有這樣的教育愿景,為每一個兒童未來發展準備的一個愿景。
關注,是一種天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對自己本民族的母語文化、優秀傳統都有著虔誠的守正與傳承。當然,中華文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色,那就是包容性。這樣的包容性使得中國人會以一種從容的、開放的心態放眼這個世界,各個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和格調,不同的文化,應該有不同的尊重。尤其是當全世界共同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將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同呼吸,同命運”。比如全球氣候變暖、世界的和平穩定、世界經濟一體、自然災難等。霧霾,并不是中國獨有的氣候災難,更不意味著中國霧霾問題的治理僅僅要靠中國自己解決?同理,日本的核泄漏、非洲的干旱、我國汶川的地震等,作為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個人,都不能熟視無睹,都不能袖手旁觀。中國的少年,需要從小培養這樣的擁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兒童。這樣的兒童,是屬于世界的,是屬于未來世界的。
主題教學,一直堅守兒童立場,尋找兒童終身發展的教育路徑。她的語文課,不再是一節簡單課,似乎有一種哲學的味道,她在回歸兒童,回歸兒童的生活本身。這里面還有一種思想的味道,她在為兒童種下一種“關注,就是改變”的思想的種子,這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改變。這樣的改變,來自于這一節課與兒童生命節點所生發的創生意義的學習。
3(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