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金
從教十幾年后,我一直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主張。有風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有風格的教師才令人羨慕。我深信,穩定的教學風格是教師成熟的標志。教師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就會深刻地影響著他的課堂,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心靈。當時我就想,我有沒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我的教學風格是什么?
許多教師聽完我的課后認為,課堂情真意切,情味很濃,有人曾一度把我的教學風格概括為“情感教學”。我也非常認同這個提法。我認為,情感是教學藝術的生命。在教學中,我一直堅持這樣去做,努力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強烈反響和共鳴。除了情感性外,許多教師認為,我的課堂教學能很快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迅速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正如一位老教師聽完我的課后評價說:“孫老師在課堂上,時時能撥動學生的學習心弦,難能可貴的是,一撥就動,而且發出了動聽的聲音。他從不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注意發現和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把這一個個微小的思維閃光點發展為學生智慧的火花。”
“以情感人,以智育人”,不正是我教學風格最鮮明的特色嗎?這樣,一個以“情”為紐帶、以“智”為核心的“情智語文”教學構想,在我的腦海里逐漸明晰起來。
一
何為情智語文?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問題。
情,可理解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應是具有情感的事業,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他們的智力和非智力兩種心理素質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過程。智力活動本身沒有積極性,它的積極性源于非智力的動力系統。這個動力系統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構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可以影響和調節其他因素,促進學生知、情、意、行諸方面和諧發展。語文教學應是充滿情感的活動,因為所有的文章都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聯系作者和讀者最主要的紐帶就是情感。為什么有人讀書,看著看著就潸然淚下,讀著讀著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遺憾的是,當前的語文課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語文課上成文章分析課,把有血有肉、充滿情趣的文章,上成毫無情趣的“生物解剖課”;有人掛著臉孔,把小學語文變成枯燥無味的識字作文課;有人重視語文積累,把語文課上成死記硬背的背誦記憶課,如此等等,把語文這張充滿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臉龐變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婦臉”。這是多么令人嘆息、令人痛心呀!
呼喚語文課上的情感魅力,這是人性的回歸,是教育的回歸,是語文本質的回歸。
但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感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如果我們的教學一味地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忽視學生的智慧世界,那教學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辨,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詞是當前教育界的熱門話題,談及率極高。什么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廣闊的胸懷,淵博的知識,精明的頭腦,機智的反應,敏銳的行為,幽默的語言等。我們在實踐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課堂情味很濃,讓教師和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提出在語文課上要將“煽情進行到底”!顯然,這些理解和鼓動有失偏頗,有些偏激。
語文課,我們既要濃濃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們既要激情澎湃的課堂,也要思緒萬千的課堂;我們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維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們可以嘗試給情智語文提出一個初步的概念。情智語文就是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調動教師的情智才能,營造積極的情智氛圍,追求學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諧發展的語文。情智教學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著力于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他們的情感更豐富、更真摯,智慧更靈動、更豐厚。
二
情智語文課堂有哪些外顯特征?情智的課堂會在學生身上有如下的表現。
“小臉通紅”,指向學生的情感領域。只有當教學觸及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奮起來時,他們才會“小臉通紅”,否則只會小臉無神,小臉發白。
“小眼發光”,指向學生的智力領域。只有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時,當情感閘門不斷開啟時,他們才會“小眼發光”,否則只會小眼發直,小眼發呆。
“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指向學生的參與領域。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課堂上理所應當讓學生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和文本、教師、學生的互相對話中,充分地表達所思、所惑,問題讓他們提,讓他們議,答案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
情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體現在下列方面。
1.入境——啟動情智
這是一種容易引發情感共鳴以至心靈震撼的過程。根據教學的特點,采用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啟動情智,以良好的心境體驗文章情感,引起學生認知情感和愉悅情緒。在教學情智觸發的教學環境里,學生可以徜徉在輕松愉悅的精神活動中,個性與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而教師可以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規范來引導學生接受新知。
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習熱情,包括:(1)認新入境:依據教材特點,揭示矛盾,制造懸念,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2)認疑激趣:根據預習,主動設疑,展開思維觸角。(3)認境激情: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受到觸動、感染,誘導情智的萌發。
2.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直覺化技能,是語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豐富多彩的語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學生在已有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對動物的喜愛、對英雄的敬仰、對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遷移,推動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賞,并在品賞中使這些“原始”情感得以發展乃至升華。充分利用教師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喚起學生對課文的體驗,促使他們帶著已有體驗,投入課文的學習中。
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1)初讀感悟,誘發情智。包括:①嘗試讀好:感悟的基礎是讀好文章。學文伊始,教師運用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讓他們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引導學生把無聲的書面語言的含義通過有聲的語言形式準確、連貫地表現出來。②嘗試感悟:要學生在初讀時,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嘗試質疑:引導學生在初讀感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2)細讀感悟,深化情智。包括:①感悟形象:學生細細品味課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繪的生動形象。②感悟情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關懷,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③感悟寫法:學生細學讀文,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感悟表達方法與技巧。④聯想成悟:充分激發學生想象力,誘發創新思維的生成,引導學生適時適地地聯想,讓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3.交流——發展情智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學生在情趣盎然的學習過程中感悟語言,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調動已有知識經驗去切身體驗。此時,教師采用各種交流形式,讓學生展示情智,發展能力,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它的操作方法包括:(1)辯論式交流:在對語言文字感悟的基礎上,學生個體形成鮮明的立場,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讓學生越辯越明白,越辯越聰明。(2)傾訴式交流: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入感悟后,會產生一種急需傾訴的欲望,想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個性的語言傾訴表達出來,此時,教師要成為傾聽者,同時也要成為傾訴者,與學生產生共鳴。(3)拓展式交流:語文學習要注意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要關注學生超文本的閱讀感受。只有這樣,學生對語言、事物和人的認識是立體、多元的。如果達到這樣的境界,師生之間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達——展現情智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表達與思維和諧發展的過程。這里的表達,不僅是口頭表達,還包括書面表達。學生通過拓展閱讀,可以豐富知識、經驗,積淀語文素養。因此,教師要不斷地調動學生的理性解析,注重學生的創造性體驗,不斷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它的操作方法包括:(1)遷移表達:讓學生經歷由仿到創的成長過程,進一步提高語感的運用能力。(2)想象表達:幼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和夢幻的時期,情感一旦被激發,想象的翅膀就能迅速展開。教師要善于尋找想象點,引導學生想象,但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要將想象力的開發、開闊情懷的培養與言語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3)感受表達:對語言文字的材料,每個學生閱讀后都會有自己的體驗,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導他們感受別人的表達,讓學生對語言的感知,不僅體現在語言符號的理解上,更體現在對語言符號所包含的情感性體驗程度上。
三
情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讓教學富有畫面性或場景性
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隱藏著的情感畫面或場景,在教學時,根據文本文字和敘事邏輯,進行創造性發揮,或演繹成一段故事,或編織成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或描繪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由此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創設教學的畫面性或場景性時,可采用如下策略:(1)教學語言的畫面性。教師可用一兩段富有形象性、畫面感的語言營造教學的畫面性或場景性,在學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寫的生動場景。(2)電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在學生面前顯現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場景,能增加教學的情境性。(3)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視覺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限的,可以想象場景,可以想象畫面,可以想象故事,想象能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場景。
2.緊扣語言“披文入情”
“披文入情”是情智語文中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能充分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所謂“披文入情”,就是緊扣文章的重點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尋句子的內在情意,體悟作者思想深處的情思,直至走進人物心靈的深處和作者發生情感上的共鳴。
“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1)咬文嚼字品意蘊。語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講究品評滋味,咀嚼、品嘗、回味,在把玩中領略其中的韻味。(2)層層剝筍探情思。語言,特別是有意味的語言往往有字面義、字中義、字外義,教師面對這一類文章就要引導學生層層剝筍,走進語言內在的情感世界。(3)上下關聯悟真情。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時必須上下聯系,前后照應,沿著作者的思路,體悟他真正的感情。
3.課堂要向學生的問題敞開
我始終認為,一個孩子會不會思考,是區別他有沒有智慧的一個本質問題。會思考的表現,是具有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
情智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提問、勇于提問、喜歡提問。我在課堂上常向學生說兩句話:“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還有不同意見嗎?老師最喜歡提不同意見的同學啦……”讓學生有問題意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現在的許多教師,就滿足于這一步,因此他們的課堂看似很熱鬧、很活躍,但缺乏思維的含量。為什么?因為他們忘了走第二步:讓學生提有質量、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我的許多課,不僅會向學生的問題敞開,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有價值的問題敞開。
4.教學是挑起矛盾沖突的藝術
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尤其是提有價值的問題,首先是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發現有質量的問題。情智語文告訴我們,所謂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就是要能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文本中的各種矛盾、沖突。
智慧如何體現?要有矛盾沖突。送別可以在家里送,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邊,才急急忙忙趕來送?這就跟我們的生活情景、生活實際產生了矛盾。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發現這個矛盾,就會產生智慧的火花。
縱觀情智語文實踐效果比較好的教師,他們的教學藝術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善于激發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并在理解這些矛盾沖突中啟迪智慧,深化情感體驗。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