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唐末詩人杜荀鶴在《自敘》一詩中云:“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杜氏出身寒微,又生值農民戰爭高潮期,對世態澆漓、黎民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察,故詩作多諷時刺世,描述國家和人民的慘痛境遇。他的《唐風集》足以證明其并非無聊的“宇宙閑吟客”。杜荀鶴官至翰林學士,能有“怕作乾坤竊祿人”的心慮,這在貪官污吏盛行的封建社會委實難能可貴。
“祿”者,俸祿也。韓非子在《奸劫弒臣》中云:“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一部封建社會的歷史,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竊祿”的“奸私之臣”。
封建社會的壽終正寢,并不能說明“竊祿人”的絕跡。在反腐斗爭中頻頻落馬的那些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吞噬公款者,均屬此類。其共同特征便是:利用公權力,“蠶食”甚或“鯨吞”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猶如竊賊一般,豈止是“竊祿”,還是在“竊國”哩!
在現實社會中,還有一類“竊祿人”也必須查一查。他們白拿納稅人給予的俸祿,卻沒能為納稅人辦事謀利,相反,還亂繳“學費”,使國家和人民的財產蒙受重大損失。據《經濟參考報》載:東北某市城東有一座化工廠,投資6億元人民幣,而且每試車一次就需要再投入500萬元,結果該廠“煙囪巨大不冒煙,機器成堆不出聲”。
時下,似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懲治腐敗,就是要追查那些中飽私囊的“竊祿人”(這固然必要),而對那些亂繳“學費”的“竊祿人”則因不入個人腰包而予以寬恕。這一誤區的存在,替某些好大喜功者熱衷于“形象工程”留下了巨大空間,導致國家財政空耗。
記得西漢劉向的《說苑》在談到為官之道時,把所有的官員分為十二類,列為“六正六邪”,“六邪”之首乃是“安官會祿,不務公事,此為‘庸’”。這類“庸”字號的“竊祿人”,我們平時見得還少么?不學無術、追名逐利者有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有之,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者有之,罔顧民生、只圖私利者有之,優柔寡斷、議而不決者有之,決而不行、搞“花架子”者有之,無功邀賞、有過推諉者有之……
“庸”字號的“竊祿人”堂堂然居位,暫且先不論唐末詩人杜荀鶴在《自敘》一詩中云:“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杜氏出身寒微,又生值農民戰爭高潮期,對世態澆漓、黎民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察,故詩作多諷時刺世,描述國家和人民的慘痛境遇。他的《唐風集》足以證明其并非無聊的“宇宙閑吟客”。杜荀鶴官至翰林學士,能有“怕作乾坤竊祿人”的心慮,這在貪官污吏盛行的封建社會委實難能可貴。
“祿”者,俸祿也。韓非子在《奸劫弒臣》中云:“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眾。”一部封建社會的歷史,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竊祿”的“奸私之臣”。
封建社會的壽終正寢,并不能說明“竊祿人”的絕跡。在反腐斗爭中頻頻落馬的那些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吞噬公款者,均屬此類。其共同特征便是:利用公權力,“蠶食”甚或“鯨吞”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猶如竊賊一般,豈止是“竊祿”,還是在“竊國”哩!
在現實社會中,還有一類“竊祿人”也必須查一查。他們白拿納稅人給予的俸祿,卻沒能為納稅人辦事謀利,相反,還亂繳“學費”,使國家和人民的財產蒙受重大損失。據《經濟參考報》載:東北某市城東有一座化工廠,投資6億元人民幣,而且每試車一次就需要再投入500萬元,結果該廠“煙囪巨大不冒煙,機器成堆不出聲”。
時下,似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懲治腐敗,就是要追查那些中飽私囊的“竊祿人”(這固然必要),而對那些亂繳“學費”的“竊祿人”則因不入個人腰包而予以寬恕。這一誤區的存在,替某些好大喜功者熱衷于“形象工程”留下了巨大空間,導致國家財政空耗。
記得西漢劉向的《說苑》在談到為官之道時,把所有的官員分為十二類,列為“六正六邪”,“六邪”之首乃是“安官會祿,不務公事,此為‘庸’”。這類“庸”字號的“竊祿人”,我們平時見得還少么?不學無術、追名逐利者有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有之,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者有之,罔顧民生、只圖私利者有之,優柔寡斷、議而不決者有之,決而不行、搞“花架子”者有之,無功邀賞、有過推諉者有之……
“庸”字號的“竊祿人”堂堂然居位,暫且先不論其個人問題,諸如能力、素養、品行等,就機制而言,我認為在兩個環節上明顯存在著瑕疵:一是任用選拔。按理說,干部的任用選拔必須是德才兼備,如果說,“德”是干部防“貪”的前提,那么,“才”便是干部防“庸”的要義。現如今,各層級的干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庸官,這顯然在干部任用選拔的標準上出現了偏差,“德”降了格,“才”虛了位。二是監管考核。作為干部監管的一項程序,如今政府部門每年都會對機關單位的績效進行考核,它對領導干部也是必過的一道坎,除了表明其清廉與否,還考量著“勝任”與否。
如何對待“庸”字號的“竊祿人”,無疑是當下吏治的題中之意。山西省近來重拳治吏,對139名在崗位卻不在狀態的官員或降級,或免職,或調離;從去年開始,貴州省黔西南州嘗試推出“不勝任現職干部召回管理制度”,迄今已有1334名不勝任現職干部被召回,其中包括處級干部59名。該州對存在12類“為官不為”情形的干部進行召回,對庸官先給一個“回爐淬火”的機會,如仍不“成器”,將退出官場,絕不姑息!
其個人問題,諸如能力、素養、品行等,就機制而言,我認為在兩個環節上明顯存在著瑕疵:一是任用選拔。按理說,干部的任用選拔必須是德才兼備,如果說,“德”是干部防“貪”的前提,那么,“才”便是干部防“庸”的要義。現如今,各層級的干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庸官,這顯然在干部任用選拔的標準上出現了偏差,“德”降了格,“才”虛了位。二是監管考核。作為干部監管的一項程序,如今政府部門每年都會對機關單位的績效進行考核,它對領導干部也是必過的一道坎,除了表明其清廉與否,還考量著“勝任”與否。
如何對待“庸”字號的“竊祿人”,無疑是當下吏治的題中之意。山西省近來重拳治吏,對139名在崗位卻不在狀態的官員或降級,或免職,或調離;從去年開始,貴州省黔西南州嘗試推出“不勝任現職干部召回管理制度”,迄今已有1334名不勝任現職干部被召回,其中包括處級干部59名。該州對存在12類“為官不為”情形的干部進行召回,對庸官先給一個“回爐淬火”的機會,如仍不“成器”,將退出官場,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