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音海
上海是魯迅最后生活的城市。以上海的雜糅,市井百態的豐富,足以折射城市文明進程中種種優劣成敗,上海猶如全景式的觀察臺,是魯迅觀察、思考、解析社會的平臺,他通過上海一隅現狀,考慮的卻是整個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精神走向。
魯迅自1927年來上海定居,直至1936年去世,在上海住了9年,期間曾三次遷居、四次避難,有景云里、拉摩斯公寓、花園莊旅店、千愛里等地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本來他有意再次遷居,房子也已經看好,但因病未果;施高塔路(今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由大陸銀行上海信托部投資建造的三層樓房,就成為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魯迅去世后,許廣平帶著周海嬰從大陸新村搬遷至霞飛路霞飛坊64號(今淮海中路925弄淮海坊)。
1950年春,當年的左聯負責人、魯迅學生和摯友,已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的馮雪峰,和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副處長唐弢一起商議建立上海魯迅紀念館事宜,作為年度工作正式列入計劃,得到部長陳望道、副部長黃源和金仲華的肯定。計劃中介紹說:“紀念館擬租賃魯迅原住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及鄰屋10號為館址,9號完全按魯迅先生生前居住時情況布置,10號為管理機構,并陳列有關研究魯迅之各種資料。”這份計劃上報給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副局長王冶秋批復同意,并致函征詢擔任政務院副秘書長的許廣平意見,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建館(后題寫館名)。八月,唐弢具體布置并先后完成了大陸新村9號現住戶太平洋輪船公司職員宿舍,和10號農林部副部長、著名茶業經濟專家吳覺農寓所的租賃轉讓及搬遷手續。十月,許廣平由京來滬,捐贈了一批魯迅遺物,并指導完成魯迅故居復原陳列,她說:“我要把一切還給魯迅。”十一月,部分圖書、遺物運北京,后來在北京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魯迅在北京的故居建立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十二月,淮海坊許廣平居所物件運至大陸新村10號,10號內開始布置展品,除了許廣平的捐贈外,尚有黃源、唐弢、馮雪峰、巴金等捐贈的魯迅手跡和編校書籍、照片、書刊等文獻資料。9號所在的弄口建起牌坊,橫梁中嵌周恩來題“魯迅紀念館”五個大字。
1951年1月8日,魯迅故居及建在故居比鄰的陳列室對外開放,這便是最早的上海魯迅紀念館。故居進門經小花圃,推開房門便是客廳,桌椅、臺式電扇外,尚有許廣平用過的縫紉機,和瞿秋白用過、后送給魯迅的書桌。隔了玻璃門的屋子后半部便是餐廳,一張小小的四方餐桌加上碗柜,很是簡樸。二樓前房是臥室兼魯迅寫作處,寫字臺和轉椅、藤制躺椅,體現主人的生活。三樓前房,較明亮也顯得寬敞,是周海嬰與保姆的臥室。三樓朝北的客房,瞿秋白夫婦,馮雪峰、胡風都來住過。故居的陳列,大致如此。丁景唐曾滿懷深情地說:“當1951年春,我同黃源同志等機關干部一起進入魯迅故居,我仿佛看到叢歷史熒屏上再現了蕭紅筆下的魯迅一家和友人歡聚談話的親切情景——給我以一種春暉下溫馨的感覺。”但故居在不同年代,有些物件(比如擺設、張掛的繪畫)也曾經有過調整。10號三樓前間設立了木刻陳列室,陳列魯迅收藏的木刻版畫,還有放木刻的櫥。二樓辟為第二陳列室,用平面展柜陳列魯迅遺物,另外也用鏡框張掛出一些相關史料。底樓是第三陳列室,陳列魯迅手稿、著作和有關照片。這些魯迅紀念館的早期情形,我們從1950年代的照片,以及由青鋒書店出版、顧廷康教授按原貌繪制的連環畫冊《魯迅紀念館》,大致可以了解。這個陳列,雖然還沒有系統介紹魯迅的一生,但通過其手稿、遺物等陳列品,大致可展現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
魯迅逝世后,葬在滬西萬國公墓(今宋園路宋慶齡陵園),與山陰路故居及紀念館相距較遠。1956年,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中央決定將魯迅墓遷至虹口公園,并在公園內重新建造魯迅紀念館。上海成立“魯迅先生墳墓遷建委員會”,陳毅任主委;又成立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畢業的建筑師陳植等九人組成之“魯迅墓建筑設計委員會”,并責成市文化局、市建筑規劃局、市政工程局、同濟大學等做公園和墓地、新紀念館的整體設計。公園由當時的168畝擴至236畝(1959年再向東擴至335畝),設計上開合有致,起伏有序。
魯迅墓,位于園中北端,居中面南,由草坪廣場拾級而上,引入橫向平臺,兩側有花廊、座椅;墓壁豎于墓后,上鐫毛澤東主席所題“魯迅先生之墓”手跡金字;墓壁東、西各植檜柏,目前兩側有廣玉蘭;墓則位于正中,常有瞻仰者敬獻鮮花。整個墓地體現園中有墓、墓中見園的格調,莊嚴而高雅。墓前花園內矗立一尊魯迅雕像,由著名雕塑家蕭傳玖創作,系魯迅安坐藤椅上、遠眺凝思的形象。1956年9月24日,在萬國公墓魯迅原墓地揭墓起棺,后幾日整修棺木,復制蓋在靈柩上的“民族魂”旗,新制紅緞棺罩。10月14日上午8時,魯迅靈柩移柩儀式在萬國公墓舉行,茅盾、許廣平等10人扶靈柩上車,車隊緩緩駛向虹口公園。上午9時,魯迅靈柩遷葬儀式在虹口公園魯迅墓地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及外國駐滬領事館,諸多機構、團體,魯迅生前友好等敬獻花圈;宋慶齡、柯慶施、周揚、茅盾、許廣平及各界人士兩千余人出席儀式。
新的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墓東南、四川路虹口公園正門進門向右信步之支路盡端,是一幢明快、雅致的江南民居式建筑。紀念館新館的陳列方案,由唐弢主持編寫。大致從1956年春動筆撰寫,于10月上旬完成展覽布置,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新館展廳有1600多平方米,是原先故居陳列的十幾倍,按編年體,分四大部分四十組,全面展現魯迅從出生到定居上海后的創作活動及逝世后的紀念活動。
然而,對魯迅紀念館的陳列,后來也作過幾次調整。1961年魯迅誕辰80周年,陳列內容改版為27組,上海生活占19組。1967至1975年因“文革”而閉館,1975年后恢復陳列。目前的陳列,是以“人之子”為主題,呈現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讓觀眾看到真實、鮮活的魯迅。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