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愚魯
【背景】
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長期面臨產業結構落后、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的問題。為扭轉這一劣勢,重慶通過培育新產業增長點,在區域產能新舊接續過程中實現增長動力接續。
2016年6月28日,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來自TUV南德意志集團(以下簡稱“TUV”)的專家評審團隊,緩步走進廠區。
作為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自從2014年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申報ISO26262專項認證以來,TUV已多次派工作人員來渝。
這次,TUV給長安送來了“成績單”——通過ISO26262認證的證書。
至此,長安新能源汽車成為國內首家獲得ISO26262認證的企業。
對像翟鈞這樣的長安一線技術人員來說,這一刻來得很不容易。
鑄造“核心”
2015年,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體技術部。
整個團隊正埋頭忙活。
“TUV專家組又來檢查‘三層監控’系統了。”一位同事喊道。
聞言,技術部員工翟鈞皺了皺眉頭。
“ISO26262是一套體現汽車故障診斷和處理可靠性的技術標準——2014年,我們將整車電控技術以及相關開發流程申報了這一認證。”翟鈞回憶道。
“三層監控”技術,就是通過功能層、功能監控層、硬件監控層環環相扣,降低電控系統的失效率,提高其可靠性——當時,國內汽車廠家尚無使用此項技術的先例,長安新能源汽車被迫開荒探路。
加班加點做出試驗系統,穩定性卻不夠好。
新一輪攻關隨即展開……
長安為何這么拼?
“因為ISO26262是決定長安新能源汽車能否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標準之一 ——而新能源汽車,正是汽車行業下一個增長點。”有學者如是說。
彼時,作為重慶汽車行業“老大哥”,長安集團已啟動了產能接續戰略,即通過培育未來新興產業增長點,保證企業發展動力接續。
而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就是實施此戰略的主陣地之一。
隨后的一年里,TUV專家每次來長安,都會發現“三層監控”系統性能一次比一次好。
于是,他們又出了一道難題:“希望能進一步控制系統失效率。”
翟鈞和同事們咬著牙,又一次開始攻關。
2015年底,他們研制出性能穩定的“三層監控”系統。
從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TUV的專家們向長安新能源汽車提出各類技術問題200多個,全部被后者一一解決。隨著ISO26262認證成功,長安汽車產業接續戰略第一個環節——自主研發實現了新突破。
即時“微調”
2015年,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項目部。
副部長溫進盯著電腦,陷入沉思。
網頁上顯示的是網友對逸動純電動汽車的意見。
2015年3月,長安推出了逸動純電動汽車。
這款新產品上市不久,就引起了部分用戶的不滿。
“長安逸動純電動車續航里程160公里,但是這不包括堵車、開空調等增加耗電量的特殊情況……”溫進發現,意見主要集中在新車續航能力上。
溫進隨后安排部下:“看看其他同類產品續航里程是多少。”
相關信息很快傳來:不少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已達到約200公里。
“必須升級電池,增加汽車續航能力。”溫進立刻向上級匯報。
2015年底,逸動純電動車完成電池升級,續航里程從160公里提升到200公里。
2016年,加強版逸動純電動車上市。
這次“微調”彰顯了長安產業接續的另一個戰略指導思想——以市場反饋為依據,及時調整自身產品,實現和市場需求的“無縫銜接”,最大限度地打開銷路。
創新配套
2015年5月20日,重慶主城某小區。
停車庫里,一名技術員從一個新充電樁上取出一根充電接線,插入一輛長安逸動純電動汽車的充電接口。
汽車開始正常充電后,車主露出了滿意笑容。
至此,長安新能源汽車第一臺隨車配送的私人充電樁開始使用。
“充電配套問題是阻擋新能源汽車普及的絆腳石之一。”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項目部管理人員包濤說。
包濤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和這個問題較勁。
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必須突破兩個“堵點”。
第一個“堵點”是住宅小區入駐問題。“有的物管公司認為自己小區沒多少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多此一舉;有的小區建好充電樁車位后,卻仍然被傳統能源汽車占用。”包濤說。
針對這些問題,長安新能源汽車公司的策略是:“不求專位專用,首先保證基本覆蓋面。”
“公司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不能專位專用沒關系,我們先把充電樁建起來,實現能進全進;二是通過推出隨車送樁服務,增加充電樁配套機動性。”包濤說。
第二個“堵點”是大型商用停車庫入駐問題。“大型商用停車庫希望自己能從充電樁配套過程中獲益——因此它們希望由第三方充電樁安裝公司將車位買下,打造成新能源汽車專用車位。”包濤說。然而,車位價格昂貴且量大,安裝公司望而卻步。長安新能源汽車公司創新出一種配套共贏新模式,“讓新能源汽車用戶小額付費充電,讓停車庫和安裝企業獲利。”包濤說。
配套戰術不斷創新之際,長安新能源汽車使用終端覆蓋面穩步拓展。截至2016年3月,長安合作伙伴“特來電”已在全市安裝400余個充電終端。
新能源汽車戰略落地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此逐漸被打通。
【手記】
近年來,隨著重慶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步伐加快,長安再次迎來產業升級節點。
在此節點上,長安果斷試水新能源汽車,既為實現自身產能接續探路,也為重慶工業可持續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長安的新征程上,處處閃現著產能接續的智慧。
一是“對標”。面對新產業,長安堅持對標國際標準,用全球眼光審視新能源汽車項目每個環節,改進產品每個細節。這意味著,當長安新能源汽車駛出廠區之際,就已經和國內外大市場“無縫銜接”。
二是“鏈條”。產業經濟學告訴我們,自身擁有的產業環節越齊全,所獲取的利潤就越高,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就越強。為培育新能源汽車,長安注冊成立全新市場主體,實現研發、生產、營銷、配套一條龍,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正是對這一定理的遵循。
三是“對接”。產能接續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對接市場新需求,實現供給能力新舊接續。長安新能源汽車根據市場反饋及時調整產品技術,以最大限度對接用戶需求。這樣的過程,讓作為全新供給的長安新能源汽車,得以以較快的速度打通需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