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背景】
產業結構調整并不意味著發展停滯——通過以集聚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為戰略導向,以全產業鏈集群培育為戰術路徑,針對一、二、三產業未來發展熱點重點,積極培育和拓展優勢產業,重慶在優化自身產業結構的同時,保持了經濟持續較快增長。
提起潼南區,金燦燦的油菜花海就會印入腦海。
作為重慶農業基地,潼南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仿佛已經“定型”。
然而,一張潼南“新名片”,卻開始改變人們這樣的印象。
近年來,潼南提出打造“西部燈具之都”的戰略規劃,以建設百億級產業為目標持續發力——如今已初步建成西部最大燈飾賣場西南國際燈具城,吸引超過500家商戶入駐,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輻射川渝90余個區縣……
如此龐大的產業從無到有——潼南為什么“能”?
潼南的秘訣是:集群培育。
賣場為“基”
2009年5月13日,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第十二屆“渝洽會”正式開幕。
參展商人付東宇,正在自己的展位前張望。
付東宇的企業在廣東,祖籍卻在潼南——鄉愁催逼之下,付東宇有了回潼南發展的打算。
而在付東宇看來,本次“渝洽會”就是返鄉發展的大好契機。
“現在就差一根‘弦’。”付東宇說。
在隨后的推介會上,付東宇搭上了“弦”——成功和潼南縣(現潼南區)領導“搭訕”。
“你想在潼南發展燈飾產業?”聽到付東宇的打算,當地領導很是興奮。
彼時,傳統農業大縣潼南,正在尋找產業轉型的新增長點。
對于燈飾產業,潼南還感到很陌生。
當時,國內燈飾產業有三大燈城——東有江蘇常州,南有廣東中山,北有山東臨沂。
唯獨西南地區缺少大型燈具生產基地和賣場。
而反觀潼南,交通便捷,土地成本較低,人力資源充足……燈飾產業所需條件無不具備。
“何不搶先一步,填補這個市場空白?”潼南看到了商機。
兩情相悅之際,付東宇很快聯合20余位川渝燈具廠商和潼南簽訂了合作協議。
2010年5月18日,潼南西南國際燈具城一期5萬多平方米門店投入商用,吸引全國50多家燈具經銷商入駐。
隨后4年,二期、三期工程相繼竣工,一個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大型燈具賣場在潼南拔地而起。
這個巨大賣場,旋即成為一個龐大產業集群的“搖籃”。
“前店后廠”
2015年5月3日,潼南西南國際燈具城。
正大燈飾店業主彭建華正領著一位顧客在店內參觀。
顧客忽然眼前一亮,急步走到一款歐式田園風格的燈具旁。
“這款燈我在主城見過,你這兒賣多少錢?”
“一套配齊,2500元。”
“2500元?”顧客有點難以置信,這個價格比主城便宜了整整1300元。
潼南的燈飾產品為何如此便宜?
這得歸功于“前店后廠”的產銷模式。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商戶入駐燈具城,形成了巨大的燈具批發需求。
由于燈具城內沒有生產廠商,商戶只能從廣東等沿海地區進貨,運費成本和時間成本擠壓了商戶的利潤空間。
“與其批發進貨,不如把工廠引到潼南。”付東宇靈光一閃。
消息一出,立即引得不少燈具生產企業前來。
短短數月間,燈具城就匯聚了包括玻璃、五金等配套項目在內的數十家生產企業。
眼看時機成熟,2015年3月,重慶西部燈都樓宇產業園掛牌成立,迅速投入生產。
不僅如此,潼南區政府也開始完善電鍍產業園,為燈飾產業提供配套支撐。
“有了這個產業園,商戶成本直接降低了15%—20%,極大增強了競爭優勢。”付東宇說。
補齊研發
2016年1月初,一款代號為“9280”的水晶氣泡燈亮相西南國際燈具城。
“9280”一亮相便成為“爆款”,短短數月就賣了上千件。
這在產品更新換代極快的燈飾業成了大新聞。
外人并不知道,付東宇已經為此蓄勢多年。
早在2014年,付東宇就開始琢磨:研發新型燈飾產品。
“燈飾行業產品樣式多,更新換代快,只有時刻緊跟潮流,才能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付東宇說。
而此時,潼南燈具產業由于研發環節缺失,在競爭中只能受制于人——高價購買圖紙做“代工”。
“必須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付東宇暗下決心。
2014年6月,廣東中山古鎮,付東宇找到了從事燈具研發設計的老相識李家明。
在付東宇游說之下,李家明把研發團隊遷到潼南。
2015年6月,西南國際燈具城研發中心正式成立。
“研發人員會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燈飾產品展會,獲取設計靈感。同時,研發中心與各地的燈具生產廠商建立了交流平臺,以便分享研發經驗。”李家明說。
至此,潼南燈飾產業鏈找回了“失落指環”。
拓道營銷
2016年7月8日,西南國際燈具城。
剛到店里,彭建華的手機就響了起來。
“老彭,聽說你昨天剛進了一批新貨,快把相關信息發給我。”電話那頭言語急促。
“我就知道今天你會找我,昨天晚上就準備好了。”彭建華迅速打開電腦,把新進燈具的圖片、價格等信息傳給對方。
很快,這些信息就會出現在西南國際燈具城的網上商城里。
原來,燈具城在大力拓展門店銷售的同時,也盯上了網絡銷售這塊“蛋糕”。
“網絡銷售是當下商品零售業發展的趨勢,通過網絡有助于拓寬商戶的銷售渠道。”付東宇說。
2015年6月,燈具城開始與阿里巴巴潼南辦事處接觸,隨后迅速建起了自己的網絡商城。
“商戶只要把商品信息發給我們,就能迅速加載到網絡商城上,一旦產生訂單,就會反饋給商戶發貨。”付東宇說。
同時,燈具城又使出另一件“法寶”——自建物流體系。
“我們在西南地區建立了88個辦事處,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張龐大的物流配送網絡。”付東宇說。
網絡商城建成當年,銷售額就達到了數十萬元。
至此,一個集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為一體的燈飾全產業集群,開始在潼南起飛。
【手記】
在西南國際燈具城里,彭建華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彭建華原本一直在全國三大燈城之一的廣東中山闖蕩。
西南國際燈具城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后,彭建華毅然放棄了外地的生意,回到家鄉潼南發展。
是什么吸引了他?
如果將入駐燈具城的500多家商戶挨個問一圈,想必大多數店主都有和彭建華相同的答案——看中產業集群為個體營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打造航母級賣場聚“龍頭”,引進生產配套企業降成本,研發核心產品增利潤,開拓銷售平臺占市場……在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出擊背后,正是“集群”二字。
而如果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從筆記本電腦到汽車,從新材料到裝備制造,從機器人到物聯網……在重慶轉換發展動力的持續探索中,“集群”正在推動這個傳統工業基地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