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愚魯
【背景】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重慶持續注重綜合施策,強化產業、財稅、金融、投資、土地和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不斷改善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拓寬資本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讓更多的資源要素投向實體經濟。
2013年,重慶漢嘉電氣有限公司搬到了巴南區。
作為一家以生產配電設備為主的中型企業,漢嘉電氣進入巴南,希望借助巴南區制造業密集的優勢,實現企業的騰飛。
搬遷后的一天,漢嘉電氣總經理助理邱添望著不大的新廠區,輕聲道出一個愿望:“要是企業規模能再大點就好了。”
“擴大規模還不簡單——向銀行貸點款就行了。”一位員工進言。
邱添的一句話,卻讓那個員工噎了半晌:“企業小,抵押資產不夠,申請貸款不容易,而且利率也高。”
邱添并不知道,為了幫助廣大中小企業實現更大更強的夢想,有一群人已經開始努力。
金融創新
2013年,巴南區經信委主任辦公室。
看了一眼桌上的材料,區經信委主任朱明勇輕輕嘆了口氣。
那些材料是全區中小型制造企業反映資金鏈吃緊的“告急文書”——2013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不少中小型制造企業資金鏈頻頻告急。
按照一般解決方案,資金鏈吃緊的中小企業只能尋求傳統商業貸款。然而,這些貸款門檻較高、放貸較慢,常常讓中小企業無功而返。
如此局面,怎樣扭轉?
朱明勇正思考間,一個人走進辦公室。
朱明勇抬起頭,發現來人是建設銀行巴南區支行行長劉穎。
見到朱明勇緊縮的眉頭和桌上的“告急文書”,劉穎笑了。
“朱主任,在為中小企業貸款難發愁吧?”劉穎說著,遞上一疊資料。
朱明勇拿過資料,定睛一看,是一份“助保貸”資料。
“助保貸”是建設銀行在全國推行的一個金融服務產品——劉穎這次登門,就是來找朱明勇商量在巴南區打通“助保貸”服務渠道的事。
“這個利率低,抵押門檻也低,甚至可以通過政府征信免抵押。”劉穎說。
“這個好——說不定它能成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朱明勇眼前一亮。
很快,區經信委和建設銀行巴南區支行制訂了打通“助保貸”服務渠道的戰略方向——由區財政撥出1000萬元風險鋪底資金作為基礎,由建行投資放大10倍,運作1億元資金作為貸款資金池。
按照市委、市政府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導向,雙方將工業經濟作為這個金融產品的主要服務對象。
經過政府和銀行聯合運作,“助保貸”改頭換面,也由此有了一個新名字:“新工通。”
在和建行合作的同時,巴南區也和興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展開洽談,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產品。
服務創新
巴南區金融服務產品序列開始接受申請的消息傳出,不少中小企業爭相而來。
漢嘉電氣卻靜待觀望。
企業不動,不代表政府不動。
2014年的一天,巴南區新興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昌霖來到了漢嘉電氣。
見到邱添,陳昌霖主動當起“推銷員”:“區委、區政府打造的金融服務產品序列,主要針對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你們公司成長性好,可以試一試。”
一聽要貸款,邱添條件反射般地說:“我們漢嘉業小力弱,一直都貸不到款。”
“如果是利率低、抵押低,政府還貼息的貸款呢?”陳昌霖神秘一笑,順手遞過巴南區金融產品序列的資料。
邱添半信半疑地接過資料,翻了幾頁,半皺的眉頭慢慢舒解開。
“陳主任,要不是你今天來,我們都不知道有這樣的好東西。”邱添說。
“像漢嘉這樣處于上升期的企業,正符合我們這幾款信貸產品的申請條件,你們快準備一下,立即申請。”陳昌霖說。
很快,漢嘉電氣就將基本資料提交到銀行和區經信委。
接到材料,銀行和區經信委同時開始審核。
“‘雙線并行’的審核制度,是我們推動金融服務工業經濟的一大創新——這能讓中小企業更快拿到貸款。”陳昌霖說。
才幾天,漢嘉電氣就從興業銀行獲得了600萬元貸款。
“這下能放開手腳把生產規模整大點了。”看著公司賬戶,邱添說。
揚帆起航
隨后兩年,漢嘉電氣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如今,漢嘉電氣廠房面積已擴大了三倍,達到13000多平方米。
規模上去了,產量也就上去了。
2013年,漢嘉電氣只有700多萬元營業收入,短短兩年后,這個數字激增到3000多萬元。
“我們準備自建實驗室從事自主研發,進入產業鏈高端。”邱添說。
新計劃一出,老問題又來了——自建實驗室耗資巨大。
這時,區經信委再伸援手。
經區經信委搭橋,漢嘉電氣隨即開始申請,順利獲得300余萬元貸款。
2016年,巴南區新興產業發展中心辦公室。
“陳主任,我們準備申請上市。”邱添再次登門。
和以前“悶頭做事”不同,現在漢嘉電氣三天兩頭到區經信委“串門”,了解一些優惠政策。
“你們的實驗室情況怎么樣了?”陳昌霖問道。
“實驗室是和重慶郵電大學合建的,主要研究工業自動化。”
“有困難沒有?”
“沒有。”邱添自信地笑道,“這都要感謝你們向我們推薦了‘新工通’!”
【手記】
漢嘉電氣曾經是一家“倔強”的企業——它寧愿守著“小作坊”,也不愿通過金融渠道實現迅速擴張。
在這“倔強”的背后,實則是中小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面對“金融門檻”的無奈。
實體經濟之于金融產業,就如土地之于樹木——金融欲成長為“頂天”巨擘,則必依“立地”之根基,汲取山水之養分。“根基”一旦虛脫,表面再繁榮的金融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現代社會發生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機,都殘酷地證明了這個道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金融產業實現了一輪快速增長。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重慶金融快速成長“密碼”何在?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在于對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