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2016年5月28日,一個趕場天。
萬州商貿重鎮龍駒鎮街道上,人頭攢動,臨時搭建的展臺上,商品琳瑯滿目。
“我們根據各個街道的特色,針對性地打造出了龍白路餐飲娛樂等特色商貿街區。”龍駒鎮黨委書記劉龍飛說。
眼前的蓬勃朝氣,彰顯著龍駒鎮近年來的巨變:一個個產業基地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一座座便民服務中心真心為民提供服務,一條條鄉村大道人流車流滾滾,一聲聲脫貧攻堅的號角催人奮進……
然而,你無法想象,五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沒落邊城。
沒落邊城:干群關系跌至冰點
2011年10月,劉龍飛履新龍駒鎮黨委書記。
和他一起上任的,還有鎮長胡貴。
兩人兵分兩路,深入村組調研。
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干群之間互不買賬的緊張關系,還是把二人驚呆了。
“鎮上一些干部整天應酬,有十幾萬元的賒賬。”
“以前,光是干部煙酒錢一年都不下20萬元,村干部辦事,主動要‘好處費’。”
“民風彪悍,干部執法,數百名群眾圍堵,群體事件頻發。”
…………
一周后,劉龍飛主持召開龍駒鎮黨委會。
“一周的調研,簡直觸目驚心,竟然還有1.5萬多人喝不上干凈水,歷史欠賬太多。” 劉龍飛手上拿著的,是一份調研報告,列出了龍駒鎮四大問題——一是干部作風問題。“機關管理薄弱,干部作風渙散,制度欠缺”。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差,全鎮170公里公路建設,只完成不到10%”。三是產業基礎差。“每次區里領導來調研產業,只有一個養殖場可去,其他產業幾乎為零”。四是城鎮建設差。“群眾只有在公路邊上跳壩壩舞,很危險!”
實際上,很多年前,龍駒鎮曾是繁華的商貿中心。“很多商貿往來都要在龍駒歇腳,逐漸成就了一個商貿重鎮!”劉龍飛說。
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里的商貿優勢逐漸喪失,漸漸成了沒落邊城——全鎮有9個貧困村,7374名貧困人口,是全區貧困村、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
面對困境,新一屆班子開始尋找突破口。
鐵石心腸:自身建設嚴字當頭
新一屆黨委履新后不久,一個周五。
一份通知在鎮機關干部中炸開了鍋——下午3點半,召開機關干部學習會。
“啊,那豈不是回不了城了?”
“這個點開會,不是存心的嗎!”
…………
沒錯,劉龍飛就是“存心”的。
由于鎮上有不少“走讀”干部,每逢周五,很多干部一大早心情就開始“渙散”,有的人上午下班就打道回城。
“有的干部周四在城里辦完事就不回來了!”于是,劉龍飛和班子成員想出了周五下午定期學習的制度。
由于黨委班子成員帶頭坐鎮,機關干部從不理解到慢慢習慣成自然。
“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規范制度。”劉龍飛說。
為加強自身建設,龍駒鎮陸續推行了機關干部指紋考勤、中層干部工作周報、年輕干部周三晚上“講習會”,并探索了黨員“先鋒指數”評價體系等制度。
除了完善制度,龍駒鎮還開展了專項治理。
2012年初,正值鎮上對城鎮環境進行綜合整治。
鎮安監辦主任萬某因家里房屋漏雨,私自加建了一層樓房,群眾意見很大。
調查核實后,鎮黨委履行程序后撤銷了萬某的職務。
“從中層干部降為一般干部,不僅在群眾中反響極大,也給干部隊伍敲響了警鐘。”劉龍飛說。
在開展“違規斂財”“懶拖不為”等專項治理中,龍駒鎮共查處村居干部違規行為6起,通報懶拖不為鎮村干部12名,通報批評250余人次,對6名職工進行廉政約談。
整治后,干部工作作風煥然一新。
同時,為了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鎮黨委大力回引本土人才。
叢木村村委會主任助理祝小兵就是其中一位。
2014年底,回鄉探親的祝小兵被鎮干部堵在了家門口。“留在家鄉發展,有很多扶持政策……”鎮村干部反復登門,講政策、聊前景。
最終,祝小兵留下來建起了龍駒鎮第一個規范化養羊場。經過一年滾動發展,羊群數量增長到200多只,養羊場面積也擴大一倍。
有了祝小兵的示范,全鎮涌現出一批養雞、養羊等養殖大戶。
龍駒鎮先后選拔和回引116名群眾認可度高的村(社區)“兩委”干部和本土人才,先后有1名黨員被評為全國勞模,6名黨員被市、區兩級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或優秀黨務工作者。
鐵骨柔情:脫貧攻堅矢志不渝
2015年11月8日,李光發一家將搬離老屋,遷進新居。
“以前從沒想過這輩子還可以住新房子。” 李光發的老母親說。
李光發生活的叢木村,偏僻、閉塞,是典型的貧困村。
李光發母親年過八旬、女兒年幼上學、自己老弱多病,生活難以為繼。
雪上加霜的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屋也搖搖欲墜,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頓。
“我每天只想一件事,就是怎么填飽肚子。”李光發說。
李光發一家的困境被入戶調查的鎮村干部發現上報,龍駒鎮黨委立即將李光發一家確定為建卡貧困戶,制訂針對性幫扶措施。
2015年春天,鎮村干部送來了雞苗,幫助李光發發展養殖業,同時,啟動危房改造。
新房建好后,鎮村干部又送來新家具和生活必需品。
“生活終于有了盼頭!”站在新房前,李光發熱淚盈眶。
“像這樣的貧困戶很多,我們確定了838名干部作為幫扶責任人,做到幫困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劉龍飛說。
在這些扶貧干部中,方遠中是其中一位。
作為龍駒鎮一名副調研員,50多歲的方遠中像年輕人一樣總是沖鋒在第一線。
2015年8月28日,一場大雨后,方遠中像往常一樣,駕車走訪結對幫扶貧困戶。
當他行駛到燈臺村一組時,由于雨后路滑,連人帶車跌落山崖。
當時情況嚴重,汽車完全報廢,人也昏迷不醒。
“醫院病危通知下了好幾次,我們以為沒希望了,都在準備后事了。”方遠中的妻子說。
幸運的是,方遠中最終醒了過來。
但因為傷勢嚴重,方遠中不得不放下工作,躺在病床上休養。
然而,他心中始終放心不下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我擔心影響脫貧工作的進展”。
休養一個多月后,方遠中再次投入到脫貧攻堅中。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龍駒鎮干部大都是“5+2”“白+黑”,忘我的工作逐漸取得了成效——2015年,龍駒鎮有1424戶、4894人越過脫貧標準線,超額完成當年的脫貧任務。
鐵血丹心:推動發展不遺余力
2013年,叢木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叢木村是龍駒鎮最偏遠的一個貧困村,距318國道10公里。” 胡貴說。
正是這10公里的距離,阻礙了叢木村的發展。
“道路沒硬化,村里農產品賣不出去,村民出行困難。”胡貴說。
由于村內道路崎嶇,下雨天越野車都無法通過。
2013年下半年,鎮里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和對口支援資金450萬元,歷時數月對這條公路進行硬化,打通了這條“交通命脈”。
和叢木村一樣,很多村組都面臨同樣的交通問題。
于是,龍駒鎮“舉一反三”。5年來,全鎮村級主干道硬化由37公里變為210公里,人行便道由31公里增長為87公里;全面完成龍駒濱河路和1.6公里場鎮內環干道“白改黑”綜合整治,改造完成川鄂街75戶房屋外墻風貌……
同時,為對接上級工程,龍駒鎮順利推進了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征地拆遷任務。“今后,一條嶄新的致富路將進一步拉近龍駒鎮與萬州主城及湖北利川的距離。”胡貴說。
如今,龍駒鎮的交通從“一脈不和”變成“一道萬通”,為發展產業打牢了基礎。
2012年春節剛過,龍溪村。
胡貴帶著一撥人,一頭扎進海拔600米云霧繚繞的大山里。
這撥人是胡貴從區農委請來的專家,前來進行土壤取樣。
一周后,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
“土壤富硒!”專家給出了檢測結果。
這讓胡貴喜出望外,一個念頭冒了出來,“可以種富硒茶呀”。
于是,拿著檢測結果,胡貴請來了重慶農業龍頭企業祥瑞公司。
雙方一拍即合,一個規劃3000畝的茶園開始興建。
經過3年發展,茶園已經建成1500畝。
龍溪村茶產業成為全鎮產業發展的“破題之作”,極大地調動了鄰村的積極性。
在叢木村,漫山遍野都種上綠油油的檸檬樹。
73歲的李福太正在總面積達5000畝的標準化檸檬示范基地除草。
“搞了檸檬示范基地,我每年除了流轉土地的1600元收入,農忙時每月在基地打工還能掙1500元。”李福太說。
龍駒鎮通過實地考察,著力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策”。目前,龍駒鎮已建成10個面積超1000畝的產業項目基地,新建成1個2000畝的檸檬示范基地、3個500畝的晚熟李基地,1個100畝的大棚蔬菜基地,2個1000畝的茶園,修建山羊、肉牛以及土雞圈舍3500余平方米。
201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6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4元,比2011年分別增長58.2%、69.6%。
2016年6月,龍駒鎮黨委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
“橫向比,我們跟其他鄉鎮還有很大距離,但縱向比,我們筑牢了‘鋼鐵般的地基’,未來發展必定后勁十足。”劉龍飛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