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6年6月1日夜,一場舞龍表演即將在銅梁區高樓鎮上演。
表演開始。
“打鐵人”首先出場。
他們將1500攝氏度以上的鐵水拋灑向空中,再用棒子迎空猛擊,剎那間,火花漫天,照亮了夜空。
火光飛濺之間,舞龍人赤膊上陣,舞起長龍。
夜色中,一條五色金龍游走在飛濺的鐵水和火苗之間,觀眾很快看得癡迷,無不拍手叫好。
這便是著名的“銅梁火龍”。
舞龍,已成為高樓鎮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銅梁最重要的文化符號。
在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艱難傳承之際,“銅梁龍”何以能保持其繁榮市場?
表演改良讓“中華第一龍”享譽全國
“銅梁龍”始于明,盛于清,繁榮于當代。
對“銅梁龍”國家級傳承人、“龍王”黃廷炎而言,他的人生和“銅梁龍”在1986年的冬天便交匯了。
那時春節將近,各式舞龍隊涌上銅梁縣(今銅梁區)街頭,歡慶佳節。
一時間,銅梁大街小巷彩龍騰挪,喜慶驅散了隆冬的寒意。
黃廷炎當時還是縣川劇團的武生,對舞臺表演已頗具心得。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當時,黃廷炎和兄弟們蹲在劇團門口,看著左搖右晃、毫無套路的舞龍表演,說了一句頗具命運色彩的話:“兄弟們,啥時候讓我們劇團的專業人員來舞龍,可能不得是這種感覺!”
卻不想,這句話竟成“預言”。
1988年,國際旅游年舞龍大賽在北京舉行。
縣文化局(現區文化委)找到川劇團,希望能由他們組隊參賽。
“機會來了!”這一消息很快就在川劇團內傳開。
黃廷炎主動請纓,成為這次龍舞的導演,并親自舞龍珠。
“以前的舞龍人大都是業余愛好者,套路簡單凌亂,沒有舞出傳統‘銅梁龍’的‘精氣神’。”黃廷炎說。
為讓龍舞更加逼真好看,黃廷炎專門請教了多位當地從事“龍”研究的老文化人,收集了許多關于“龍”的民間故事,這些最后都被運用到龍舞表演中。
經過改良,銅梁龍舞在這次大賽中驚艷眾人,一舉奪冠。
而黃廷炎的“龍”情節,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你看,龍為什么出來,它出來時有什么反應,這都是有講究的。”黃廷炎規范和創新了舞龍套路,將散落民間的銅梁龍舞“砍、纏、鉆”等傳統套路復原出來,并加以發揮,創新出“掛腰式”“懸背式”“撐傘式”等高難度動作,交替組合,千變萬化。
這些動作最后被編進《銅梁舞龍比賽規定套路基本動作規范》中,被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全國舞龍比賽的規定套路。
1999年10月1日上午11點28分,國慶50周年慶祝活動中,銅梁選送的“九龍方陣”作為唯一一支外地游行隊伍亮相北京天安門廣場。
隨著亮相國家以及世界舞臺的頻率激增,“銅梁龍”也獲得了“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一鄉一品”讓保護全覆蓋
近年來,銅梁區文化館館長宗和云反復面對一個問題:“其他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困難重重,為何“銅梁龍”能一直生機勃勃?”
對這個問題,宗和云的回答是:“因為銅梁在上世紀就開始未雨綢繆,打造了‘銅梁龍’藝術保護性傳承的科學體系。”
事實上,在上世紀90年代,銅梁就已確定了“一鄉一品”的保護思路。
何謂“一鄉一品”?
“銅梁龍舞包括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等三十幾個品種,為能讓這些品種全部獲得保護和傳承,當時縣文化局給每個鄉鎮都確定了一個‘銅梁龍’的傳承品種,并把舞龍培訓落實到每個鄉鎮,在每個鄉鎮培養一名舞龍傳承人。每年,主管部門都會和傳承人簽訂一份傳承和保護龍舞的協議,傳承人培養徒弟的人數和公益活動的表演場次也都由此固定下來。”宗和云說。
其間,銅梁一直堅持“你有困難,我們可以幫你解決,但你不能不搞”的原則,將幾十個“銅梁龍”品種一直傳承保護至今。
因為這種保護,“龍”早已滲透到銅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在銅梁,鄉鎮機關、區檢察院、消防隊等單位都有自己的舞龍隊。”宗和云說。
“新舊結合”讓傳統在市場中弘揚
要說“銅梁龍”的精華,一是舞龍,二是龍燈。
在民間,一直有“大足朝佛,銅梁觀燈”的說法。
這里的“觀燈”,即“龍燈”——“銅梁龍”有24洞龍身,意喻24節氣,洞洞可點燈。
銅梁龍燈的制作工藝,是銅梁龍文化產業鏈條上另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蔣雨霖、周均安和傅全泰是‘銅梁龍’扎制的三位代表性人物,他們將傳統的扎龍技藝進行了保護性傳承和創新。”宗和云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銅梁很多龍都是“鱷魚頭”,面目較兇,具體樣式遲遲未有定型。直到80年代,蔣雨霖創造出“笑獅”造型,“龍頭是口齒張開的微笑面容,深受群眾喜愛”。
從此,“銅梁龍”龍頭樣式逐漸定型。
周均安一家是“扎龍世家”。
周合平、周健兄弟,是紙扎大師周均安的孫子。
他們從小就看爺爺用紙、布和漿糊塑龍、扎龍,深受熏陶。
周合平長大后,憑著過硬的扎龍技藝,在銅梁開了一家彩扎龍產品公司。
公司的兩層小樓,被各種舞臺布料、竹子和龍頭填滿。工人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持竹、右手握刀,一點點割劃著竹篾。
“在保留‘銅梁龍’傳統扎制技藝的同時,我們還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周合平說,“銅梁龍”的扎制最早是用紙,后來用布,由于這兩種材料不亮,于是他用舞臺布料取而代之。為了讓龍更具立體感,龍的塑型除了竹篾,還加入了鋼絲。
2008年,銅梁龍舞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節目之一。
奧運舞臺上的9條龍,正是出自周合平之手。
如今,在傳統和時尚的結合中,“銅梁龍”的傳承保護與市場順利接駁,銅梁龍燈也由此行銷世界。
“龍舞進校園”讓希望在傳承中飛翔
如今,“龍王”黃廷炎已經75歲了。
“龍王”老去,對“銅梁龍”藝術的熱情卻依舊不減。
前不久,黃廷炎收了一名9歲的關門弟子。
小孩的父親喜歡“銅梁龍”,于是親自找到黃廷炎,希望他能收兒子黃彥軍為徒。
黃廷炎到黃彥軍就讀的學校看了看,覺得這小子體格不錯,是個舞龍的苗子,于是收下了這名弟子。
“他在學校一個人怎么舞?”想到這,黃廷炎又找到黃彥軍的學校領導,組建了一支小小舞龍隊。
現在,黃廷炎常去學校免費排演龍舞,黃彥軍也定期來找師傅學習。
而自幼就受到“銅梁龍”文化熏陶的,并非只有黃彥軍一人。
2003年,銅梁二中開始著手開展“龍舞進校園”行動。
在“演”的同時,學校也很注重“學”——將銅梁龍舞納入教學計劃,讓學生在學習舞龍的同時,增進對銅梁龍文化的了解。
如今,“龍舞”已走進銅梁各個中小學校園。在這些學校教授龍舞的老師,都是銅梁龍舞的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銅梁龍”依靠演出和龍燈銷售,每年可創造5000萬元的產值,成為銅梁文化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