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明確今年出臺《社區矯正法》。立法在即,如何配置社區矯正專業隊伍是立法中的重要內容。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配備適當與否對于社區矯正的運作關系重大,也直接關系到我國這一刑罰執行制度改革的質量。
就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來說,還不是一個專業化的崗位,因此,其工作人員還談不上職業化。從職業風險看,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矛盾突顯期,矛盾的對抗性、敏感性增強,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難度也會隨之增加,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風險性增大?,F有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保障機制沒有充分考慮到其職業特點和職業風險,不利于推動社區矯正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建設。因此,需強化職業保障制度,并給予工作人員相應待遇,為這個職業留住人才提供基本保證。
制定社區矯正執法人員準入標準
我國修訂后的《法官法》《檢察官法》確定了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一起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才能獲得從業資格的基本條件,監獄人民警察也有專門的公務員招聘和考試系列,這就保證了法官、檢察官和獄警的基本素質要求。當然,社區矯正執法者與法官、檢察官、獄警對法律的專業要求不同,但這可以給我們建立社區矯正執法人員資格準入制度提供一個思路。
社區矯正作為國家的社區刑罰執行工作,應建立高素質、具有適當學歷要求的、穩定的社區矯正執法人員隊伍,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實施社區矯正職業資質認定和崗位準入制度。這樣才能逐漸改變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專職工作者整體素質較為低下的局面,樹立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建立合理的報酬體系和晉級晉升制度
現在各地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組成有司法所的專職人員、司法所招聘的社會工作者以及部分地區監獄公安干警抽調到司法所參與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較低的收入和超額的付出,難以令這一崗位具有吸引力,頻繁跳槽成為常態。抽調的監獄公安干警享受原單位待遇,“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崗位模式,造成晉升空間受阻。司法所專職社區矯正的司法助理員與司法所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員相比,不僅有一定的風險性且有較大的工作壓力。社區服刑人員重新犯罪與工作人員考核直接掛鉤,而司法助理員的工資待遇卻沒有因此與司法所其他工作人員有所區別,正因為如此,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員大多不愿意承擔社區矯正工作。
為調動社區矯正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社區矯正事業更好地發展,必須建立一套與社區矯正工作相適應的報酬與晉升機制,使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付出的勞動得到應有的認可。鑒于社區矯正是在開放的環境中與社區服刑人員打交道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艱苦性和不同于普通公務員的社會風險,因此,應當參照人民警察的待遇標準,設定社區矯正執法人員的職務序列和工資標準。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其執法的地位,借鑒公安、監獄人民警察的晉升制度,確定社區矯正執法人員的級別和專業職稱。同時,需建立和完善對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的考核制度。目前,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已啟動,這是一種針對社會工作者進行能力甄別的級別考試,合格者可以獲得由國家認定的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進而對他們的獎勵和晉升提供依據,有利于保持社區矯正工作者的職業化和相對穩定,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社區矯正工作中。
適當考慮工作人員崗位分工和工作強度
由于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通過司法所設專職人員以及招聘社工和抽調干警的形式不利于專業化的發展,需要以一個整體團隊的形式在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中工作,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開展進一步的分工。工作分工的細密有利于提高管理專業化的程度,這是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方向。
目前各地區縣建立了社區矯正中心,目的之一是解決司法所普遍存在的人員不足、設施條件匱乏、功能任務繁重、執行程序不暢、執行要求較難落實等問題。以率先成立的江蘇省“宜興市方圓幫教中心”為例,該中心設立了安置區、教育區、心理矯治區、勞動區、技能培訓區、辦公和后勤保障區等多個區域。在多種功能的作用下,使中心成為對社區服刑人員管理教育服務的一個較好平臺,工作人員在中心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要求。
完善非執法人員的招募和聘用制度
在建立專業化的社區矯正執法隊伍的同時,也需根據本地的情況和條件,適當招聘一部分非執法人員(如社會工作者或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崗位)參與社區矯正工作。這些人員的特點是未納入國家公務員系列,他們通過簽訂合同的形式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服務。這是因為執法人員受國家編制的限制,而社區矯正工作有一部分內容不屬于執法的性質。這樣可聘用一部分非執法人員來承擔,有利于降低刑罰的成本。一些地區聘用了專職的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矯正工作。筆者認為可繼續研究探討和完善這項制度,但重要的是需要根據這些人的工作性質,合理安排工作任務,并合理提供勞動報酬,使他們能夠相對安心穩定和較長時間地從事這項工作。
完善志愿者的激勵和考評機制
2014年12月司法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明確要“切實加強社區矯正志愿者隊伍建設以及進一步加強矯正小組建設”。社區矯正的“非監禁刑”性質,決定了社區矯正工作既應具有社區矯正機構專門性特點,也應具有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廣泛性特點。司法所雖設有社區矯正專職人員,如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不能專崗專用,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精力上,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投入有限。社區服刑人員實行居住地管理,地域廣,人員分散,也需要整合地方資源,借助社會力量參與管理。
志愿者在社區矯正中的作用無可置疑,其存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社會階層相對較高特別是有專長的人員參與度不高;社會環境培養不足,社區矯正知曉度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廣;認識上的偏差,認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很多,對這類犯罪人群體的幫助積極性不高;幫教志愿者協會屬社團組織,所需經費不屬政府保障范圍,志愿者的活動因經費緊張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各項規則制定不規范,如志愿者的招聘、培訓、權利與義務、考核、獎懲等規定內容不夠明晰;安幫內容較窄,僅局限于戶口在轄區內的部分特困社區服刑人員及其家庭的幫扶、幫困,幫教活動次數少且形式單一,效果不盡如人意。
對此,需要建立志愿者的激勵機制;建立考核制約下的效果評價、對志愿者進行培訓。
確立部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警察身份
由于社區矯正是社區刑罰執行工作,在執行中對社區服刑人員具有一定的法律強制性。對于社區服刑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需要迅速采取強制措施,不能消極地等待公安機關的配合,以免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負面影響。這里涉及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是否應具有警察身份的問題。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國情,需要在縣級社區矯正執法實體中設置一定數量的執法警察,類似法院、檢察院設置的法警,主要是為了保障社區矯正執法中強制措施的實施。
對于在社區矯正工作隊伍中保留少數人具有警察身份可作兩種選擇:一種是在社區矯正專業化隊伍中根據需要設定少量的人民警察崗位,將其納入刑事執法人民警察系列,包括監獄和社區矯正人民警察,名稱統一改為刑事執行警察,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將“監所檢察廳”更名為現在的“刑事執行檢察廳”相一致。刑事執行警察在沒有強制執行任務時,協助社區矯正機構承擔對罪犯管理和教育矯正的相關工作。但在社區矯正的行政管理機構中不應設立警察崗位。另一種選擇是在當地的公安機關選調少量人民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工作。這就需要將社區矯正基層機構由鄉鎮、街道司法所上提到縣(市區)一級的執法大隊或社區矯正(懲教)中心,有利于建立適合國情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執法人員管理制度。如果以現在的司法所社區矯正崗位設置,將一個公安人員派到司法所協助社區矯正工作是不現實的。就全國司法所平均管理社區服刑人員的數量而言,讓一個公安人員承擔一個司法所對社區服刑人員強制措施的任務是資源的浪費。因此,地方公安人員應在縣(市區)一級層面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公安人員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強制措施的實施以及犯罪預防工作,因為社區矯正與公安機關的社區警務工作有密切關系。由于公安機關與社區矯正機構擁有的信息資料系統不同,由公安人員直接參與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可以及時與社區矯正機構分享公安機關掌握的更為全面的社區犯罪預防和犯罪控制信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安系統強大的網絡信息優勢及時掌握社區服刑人員動向,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監管和追逃并預防其在社區的重新犯罪。當社區服刑人員有緊急情況時,如果社區矯正機構的處置資源不足,公安人員也可及時調動公安資源。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