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余朝陽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歷史悠久,素稱發達,“絲國”之譽、“瓷器大國”之稱,均由精美的手工制品而來。在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高技藝的手工加工制作組裝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始于新石器時代的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幾千年來仍然保持著她特有的魅力,在眾多工匠們的口傳心授下,技藝與精神代代傳承。
“工匠”是指技藝精湛的人,“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并且專業、專注。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他們享受產品在手里升華的過程;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業制造者,卻在從另一方面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著自己的產品在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以一種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形式存在,也是一種享受。
民族樂器的精良制造者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是一個集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核心和眾多實力派工匠于一身的行業龍頭企業,一直致力于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可謂行業典范。
1958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建廠之時,一批樂器制作界的精英懷揣著對民樂的熱愛和最初的夢想進入了該廠工作。這些元老級的“工匠”,不僅帶來了精湛的技藝,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民族樂器事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始終堅持的是“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精品”“極品”樂器,同時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器樂文化為使命,為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竭盡全力。
對于努力打造“工匠精神”的企業來講,有著業界良心的制造與傳承是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也可以是一個民族品牌所賦予的使命,領導與員工之間形成的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

20世紀60年代,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制作人員成功研制出的成為全國古箏通用標準制式的S型岳山21弦古箏;20世紀80年代,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琵琶制作人員發明的有效擴大了琵琶音量的“八字音條”;自60年代起,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二胡制作人員相繼研發出的、改善民族拉弦樂器缺乏低音現狀的革胡、琶琴、拉阮、低音拉弦樂器等,都在行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此同時,“敦煌牌”民族樂器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1984年,“敦煌牌”紅木琵琶更是榮獲國家銀質獎章,這一成就離不開制作工匠對產品品質的精益求精。
到了1998年,時隔37年之久的全國民族樂器(古箏、琵琶)制作大賽再次舉辦,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拿下了前三名12個獎項中的10個。其中,“敦煌牌”古箏囊括前三名,“敦煌牌”琵琶榮獲一、二等獎,“金琵琶”“玉古箏”之譽也由此而來;1999年的全國二胡制作大賽中,“敦煌牌”二胡包攬了一、二、三等獎13個獎項中的11個。這些成績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同時也說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采用了“因時制宜”的技術培訓模式、激勵機制等,才能在改革開放初期,民族樂器行業風雨飄搖的年代“留根保苗”,培養出一支如此優秀的制作隊伍。
同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積極為制作工匠提供專業培訓與考核的機會,自編教材、改編教材,對不同崗位的人員進行強化訓練,企業的整體技術素質也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1993年,在國家輕工部和勞動部首次評定工藝大師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竟有5名制作工匠被評為了高級技師,令國內同行驚嘆不已。2011年,企業專業培訓與考核得到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輕工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支持,成為特有工種技能培訓鑒定工作的試點單位,開設了民族拉弦、彈撥樂器制作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培訓與鑒定班。五年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共培養出中級工42人、高級工18人、技師8人、高級技師1人。但是技能培訓不能僅僅局限在工作崗位上的工匠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工匠技藝更需要后繼有人。因此,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緊緊地抓住了工匠精神的靈魂。
“古箏之父”徐振高的師徒授業
上海傳統的民族樂器行業,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鴉片戰爭后,上海樂器業行會組織的活躍、樂器作坊的集中出現都為民族樂器行業之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民國初年江南絲竹的興起,更是促進了國樂團體的成立,而集民樂創作、演奏、樂器制作等于一體的“大同樂會”最負盛名。大同樂會匯集的多方面人才,不僅是現代民族樂隊的先驅,也為民族樂器的制作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古箏制作師繆金林等于1958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立之時進入該廠工作,此后又培養出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古箏制作高級技師徐振高。
和徐老面對面而坐,想聽他說說自己的故事,可他三言兩語就說完了,是那么簡短。可當他說起古箏時卻如數家珍,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情,如同在述說自己的孩子,這時的他儼然就是箏的父親,一個偉大的父親。
被業內譽為“古箏之父”的徐老多次講道:“我一輩子都在做琴,不但是一輩子做琴,而且我一輩子對這個行業都有深厚的感情,相當深厚的感情。”是啊,徐振高19歲便開始了他的民族樂器制作生涯,1958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后,跟隨師傅繆金林學習古箏制作技藝,從S形岳山21弦箏的定型、裝飾工藝的開發、琴碼的規范化到古箏琴弦的改進,他一做就是幾十年,即使退休之后,仍然致力于企業“敦煌牌”古箏的改良與研發工作。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徐老,還經常出現在各分廠車間,繼續解決技術難題。我想這就是工匠精神的理念之一——執著專一。然而,工匠精神不僅僅需要“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更需要薪火相傳。
從20世紀70年代起,徐振高開始帶徒弟,培養了一大批制作古箏的新生力量,如袁昌明、胡國平、李素芳等均是在全國制作大賽中嶄露頭角的青年好手。現在,徐老的徒子徒孫近百余人,占據全廠古箏制作工匠的99%,其中也有不少成為古箏制作的管理者及古箏技藝改良專家,他們均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國平,1979年拜徐振高為師學習古箏制作。學藝一年后,他熟練掌握了古箏制作的全套工序,能夠獨立制作一臺古箏。此后的十幾年里,胡國平制作過“雙鶴朝陽”“龍鳳呈祥”“十二生肖”等多款古箏,并開始帶徒授藝。
1992年5月,憑借著十余年古箏制作經驗、又恰值壯年的胡國平被直接提拔為聯營廠的接班管理者。在擔任管理者的十余年里,胡國平主持參與了古箏方面的多項變革,如古箏部件的改良、新款古箏的設計試制、制箏設備的改進等,并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2014年、2015年,他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民族樂器十大制作師之一。
“別看我師傅和藹可親,當年他可狠了!”徐振高唯一的女徒弟、“敦煌牌”古箏質量總監李素芳說:“年紀輕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女流之輩,可能會被照顧。結果,他覺得我木工做得不夠好,就當眾劈掉!我哭也沒用!”“現在想想他劈得對,劈比罵好,嚴厲的方法才讓人長腦子。”把次品當眾劈掉,體現的是工匠的品格與智慧,容不得次品存世的態度正是工匠精神的另一個理念——精致精細。李素芳說:“現在我看到不合格的,不會劈掉,但也會收掉!”師傅傳承的不僅僅是精湛的制作技藝,更是一生受用的工匠精神!
因此我們堅信,有更多的企業及工匠們堅持著對精品的追求,持久創新將不再艱難、基業常青將不再是鳳毛麟角、工匠精神這樣的中國氣質也將永不落伍!我們希望看到更多企業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樂器制造之魂!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之魂。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