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伊雯 張曉曉
一、里昂商學院的三大研究領域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商學院是全球歷史最為悠久的商學院之一。與其他商學院相比,她有何特色?
王華:作為研究型商學院,里昂商學院有三大定位。一是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二是組織變革(organization change),三是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費者行為。里昂商學院的教學、科研等活動立足于以上鮮明定位,此外,我們相信這三大領域代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首先,企業家精神不只在中國具有發展潛力,國外選擇創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催生了很多像硅谷一樣的地方。其次,組織變革非常重要。在高速變化的“互聯網+”環境下,一些企業往往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究其原因是其組織變革和轉型過于緩慢。組織具有惰性,人們往往不愿意突破舒適區。因此,組織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是決定其在未來成敗的關鍵。最后,注重消費者行為研究。在新經濟形態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如在使用優步(Uber)時,一個人若是開車,那他就是生產者,若是乘客,那他就是消費者;在使用Airbnb時,一個人既可以是房東,出租房子,也可以是住客,借住別人的房子。傳統意義上對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因此,在共享經濟時代,如何深入洞察消費者的行為,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打造品牌等顯得尤為重要。
二、亞歐商學院致力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據悉,貴校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的亞歐商學院將在2016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與其他國際合作項目相比,兩種合作模式有何不同之處?
王華:第一,通常而言,商學院的中外合作項目都是在商學院之間進行合作,而我們是在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之間開展合作。商學院之間的合作類似于疊加,而商學院與綜合性大學之間的合作更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工科男青年的思維方式和文藝女青年的思維方式不大一樣,投放在公司內部來看就好比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制造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相互之間難以溝通。我們的定位是培養復合型人才,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的合作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使得工程師、技術員懂得管理,管理人員對產業具有洞察和認知能力。跨學科人才的培養是企業的痛點,但是其對于跨部門溝通和組織變革至關重要。商學院過去單一的培養機制使得太多的專業人才相互分割,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把人當作一個具體的零部件使用,太過功能化。放眼未來,無論是中國的企業還是外國的企業,都非常需要復合型人才。
第二,亞歐商學院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商學院,她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和里昂商學院。里昂商學院已經在非洲和歐洲設立校區,因此,亞歐商學院從一開始就實現了三個大陸的聯動,并邁入全球化。
第三,我們要培養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人才。企業家如果缺失了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主張,就容易變成一切向錢看,最終導致消費者受害,社會集體利益受損。因此,未來的企業家一定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要將社會責任感建立在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之上,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在我最近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我把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稱為可以顯性化的“隱形價值”,當企業家缺失了“隱形價值”之后,即便是曾經風光的公司,也會面臨轟然倒塌的危險。
三、順應前沿發展趨勢,
促進產學研國際合作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在促進產學研國際合作交流方面,亞歐商學院有何規劃和愿景?
王華:從用人機制來看,商學院幾乎都是以學術背景作為招聘和考核教師的單一指標,如規定教師要獲得什么大學的什么學位,要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等。但是如果站在學生的角度以消費觀來評價,有些教師是面臨著下崗的危險的。在中國,如果一位擁有豐富商業經驗的人士沒有獲得博士學位,那他是不可能成為大學教授或副教授的。這就說明了學校和市場脫節的問題,而我認為問題不在于市場而在于學校自身。
首先,從師資建設的多元性入手。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點,有的擅長教學,有的擅長科研,有的擅長與企業對接,為學生帶來案例和項目,架起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因此,我們力求打造多元化的師資團隊,而不是單一的師資隊伍。此外,要注重自身組織變革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隨著組織的不斷發展,產學研三點會慢慢打通。
其次,亞洲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歐洲、北美經濟的不穩定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來商業發展的前沿觀察很可能來自亞洲。里昂商學院已經從學術研究角度提出了三大研究領域,即企業家精神、組織變革、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費者行為。
最后,里昂商學院把品牌及生活方式和消費者行為研究中心搬到了中國,就像跨國公司把研究中心的三大功能之一放到了中國。我們希望既走在教學的前沿,也走在學術的前沿。因為前沿來自全球經濟中心和最佳實踐的發源地。
《世界教育信息》:亞歐商學院處于連接亞洲、歐洲、非洲的新“絲綢之路”上,對于其未來發展,您有何期待?
王華:亞歐商學院的人才培養不是在商言商,而是培養橫跨中西方文化,且擁有人文關懷和商業智慧的人才,即高級職業經理人或企業家。就中國而言,新一代職業經理人或企業家和其所處的環境,我將其理解為“新商業文明”。目前,中國的一些企業家依然會問諸如“我們是誰?”的問題。他們依然在尋找自身定位,尋求自身的社會標識和文化標識。因此,“新商業文明”下我們缺失的是價值主張和普世人文關懷。年輕一代對于環境保護、貧富差距、宗教沖突等都應該有全新的理解和更為深刻的認識,而不應僅學習功能性課程。里昂商學院擁有跨越歐洲、非洲、北美洲和亞洲的100個商學院合作伙伴,我們培養的未來企業家在學生階段就已經有了更高、更廣層次的對話和觀察,他們的視野會和老一代企業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希望亞歐商學院為“絲綢之路”培養優秀的使者。
四、基于項目的教學方式
是培養企業家的重要手段
《世界教育信息》:企業家學(Entrepreneurship)是貴校的知名專業,您認為企業家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學校應該為培養企業家提供怎樣的支持?
王華:我認為,目前的教育體系滯后了個體的成熟度。在20世紀初甚至更早的時候,20歲左右的人的社會閱歷比現在的同齡人豐富。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在學校讀書,而且學校是個較為封閉的體系。因此,年輕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就是整合資源的能力。他們需要具備感知資源的能力、學會發現資源背后的深意,并通過整合資源創造價值。而如今的教育體系容易把事物功能化、模塊化,使得學生喪失全局觀。對于年輕的學生而言,我們無法完全指望他們創立公司,但是較小項目的運行與實踐,能夠幫助他們調動看似無法調動的資源。基于項目的教學方式是培養企業家的重要手段。每位學生都需要扎實的功底,除了學習知識,他們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論(methodology),知識會過時,而方法論是萬能的鑰匙,能夠開啟未知的領域。基于項目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整合資源的能力,進而增強企業家精神。他們往往不會指責,而是主動尋求共贏。
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迷糊。在自媒體時代,個體可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從事不同的職業。例如,白天在公司提供咨詢服務,晚上做義工,個體變得越來越多面化,不只是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每個個體成為自己的老板,科學管理自己的時間,維護身邊的資源,處理手頭的項目,是非常有意義的。我認為,做自己的老板的時代已經來臨,里昂商學院要成為這個時代的先鋒。
《世界教育信息》:在創業人才培養方面,您對于中國高校有何建議?
王華:我提倡不要僅停留在書本方面、把教學模塊化和功能化,而是注重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潤物無聲地將企業家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學生身上。每所學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企業家精神文化也是很難復制的,是商學院軟實力的表現。自我做主、自我創業精神的培養才是精髓,且具有強大的可持續性和生命力。
(學院簡介:里昂商學院由法國里昂工商會的企業家們于1872年共同創建,是歐洲一流的商學院,也是全球企業家精神和領導力發展領域的先鋒。里昂商學院是世界上少數同時獲得三大國際組織(AACSB,EQUIS,AMBA)認證的商學院之一,是法國排名前四的商學院(2016年在法國《觀點》雜志的最新排名中位列第二)。里昂商學院的企業孵化器是法國排名第一的企業孵化器。里昂商學院的使命是為世界培養企業家(Educating Entrepreneurs for the World)。Educating的內涵是終身學習;Entrepreneurs的內涵是既能創造財富,又具有社會正義的企業家;for的內涵是領導者要認識到他們所做的決定對周圍的人和環境帶來的影響;the World的內涵是領導者能夠在全球不同的系統中工作。
學院在創業創新管理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同時注重將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實踐相結合,和國際企業有長期密切的合作。自1997年進入中國起,里昂商學院就由亞洲校區為主導,在亞洲創立了一系列項目、達成多個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里昂商學院和華東師范大學簽署了正式協議,聯手建立亞歐商學院,旨在提供高質量的、國際化的管理學教育和企業經理人管理培訓項目,成為中歐之間的橋梁和各類企業合作的平臺。)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