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傳統語文教學多為單篇教學,而語文新課程則更強調單元模塊教學。單元模塊教學是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整體,緊扣單元主題,把課文相關知識連為一條教學線索,融聽說讀寫訓練為一體,使單元整體運轉。其實施步驟分四步。
第一步:單元通讀,整體感知;
第二步:典型示教,合作探究;
第三步:強化鞏固,把握規律;
第四步:遷移運用,自主練習。
模塊教學中,精讀課文為“示范篇”,其他課文為“鞏固篇”,課外名篇為“運用篇”,這樣一來,教學就遵循了“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思路與邏輯。模塊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變課堂為學堂,充分體現學生個性,挖掘每位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達到“課內帶課外”“精讀帶略讀”“閱讀帶寫作”的教學目的。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進而創造自我,在探究學習中感受過程的樂趣,進而提升語文素養。
把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模塊,以單元主題為核心,以精講篇目為范例,實施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單元整合教學策略,對傳統語文教學提出了很大挑戰,也促使我不斷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積極尋求應變與突破。
一、從單篇設計走向單元設計
一線教師更擅長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微觀課堂中精雕細琢。而模塊教學要求以一個單元為教學基本單位,整體設計、統籌安排,通過對若干篇課文講讀或以講讀課文帶動單元內其他課文自讀的方式,力圖體現教學的連續性、整體性和階段性。它把語文教學的單元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階段,分段突破,循序漸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單元模塊設計需要教師從微觀教學設計中走出來,著力于單元整體設計,根據單元目標安排每一階段的教學重點。進而在備課時注意對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整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題材的一組文章進行學習思考,引領學生提升思維廣度和深度。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師更加自由地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向下可以協調課時之間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向上可以較好地兼顧課程整體目標和知識結構。
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三單元主題是“至愛親情”,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選文兼顧古今中外各種文學題材。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深沉的父愛;蘊含在《甜甜的泥土》中令人辛酸的母愛;彌散著“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的《父母的心》,主題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本單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產生對家庭生活的回憶及共鳴,在此基礎上體會父母與兒女的至愛親情。五篇課文不僅在內容上都圍繞親情來寫,而且寫法上都有文字樸素、感情真摯及重細節描寫的特點。
根據文本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把本單元分為三個環節。
環節一:走進文章《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背影》《我的母親》《人琴
俱亡》。
環節二:對五篇文章細節描寫的方法探究。
環節三: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用文字表達親情的平凡與偉大。
環節四:把握細節描寫的方法,并運用到寫作中,回憶、感受、表達父母對自己的愛。
這四個環節緊扣教材,通過誦讀、小組合作交流、質疑問難,讓學生深刻體會細節描寫的方式,品評細節描寫的無窮魅力。
單元模塊教學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空間,也使教師從繁重的“填灌式”講解中解脫出來。傳統語文教學偏重于教師的講授而忽視學法指導,忽視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單元模塊教學使學生能從教師示范的“舉一”中較好地“反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教學至少要將精讀課文作為“舉一”的范例,同時盡可能拓寬學生的
閱讀面。
二、教師的“講”要讓位于學生
的“學”
回顧二十多年的教學經歷,自己一直以來都認認真真備課,教案越寫越詳盡,課件越做越多,教學似乎變成了日復一日的重復,激情也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了。以往在語文教學中,我常常擔心講不深、講不透,喜歡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實際上學生不是在學語文,而是在學教師對課文的心得體會。事實證明,由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加上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時間太少,他們對課文本身認識不真切,思考不深刻,因此教學效果并不好。而模塊教學的實施注定了教師再不能在課堂上滿堂灌了,必須把時間還給學生。在單元模塊教學中教師又該怎么做呢?
首先,教師應把課前預習當作語文教學中真正重要的環節。單篇課文教學時,許多時候我們總是忽略學生預習,而單元模塊教學則能夠給學生預習一個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及自學能力。
第一步,要按照預習單引導學生了解單元整體思路。比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預習設計為:(1)通讀本單元五篇課文,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通順,掃清進一步分析閱讀的障礙;(2)再讀五篇課文,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與基本結構;(3)發現五篇課文之間內容及語言上的異同。第二步,預習指導要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比如剛開始指導學生預習時,需要幫助他們拎出生點、難點。學生養成習慣后,可以逐步放手,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
其次,預習必須要有檢測與反饋。學生通讀這一單元課文后,我要求學生摘出五篇課文中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妙處,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進而了解什么是細節描寫,進一步探究課文中精彩細節描寫的作用,把握細節描寫的方法,并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將本單元學到的細節描寫運用到
寫作中。
現在學生作文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明確了文章主題,也有一些寫作素材,但總是描寫不具體、抒情不細膩,顯得空洞抽象、平淡單薄,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更不能打動人心。特別是親情類的記敘文,更是千人一面,大多都是“半夜發燒送醫院”和“雨中送傘”。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缺乏細致的觀察與沒有生動的細節描寫。而細節描寫在作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效果。好作品之所以感人肺腑,就是因為有精彩動人的細節描寫。說細節是文章的生命毫不為過。
本單元的教學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讓位于學生的“學”。通過預習指導、學生自學及教師指導,學生了解了細節描寫及其作用,明確了細節描寫的具體方法,后又通過習作使學生掌握并學會運用細節描寫。
三、教師要有“取舍”和“設計”的智慧
課堂中教師的職責是什么呢?教師可以設計層次分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用已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供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最后,教師再通過課堂小結使教學內容系統化、完整化。學習的主動權應交給學生,不能采用“填鴨式”,更不能采用“機灌式”開展教學。教師的任務是根據學生需要,采用“提出任務,學生自學,教師輔導,歸納問題,集中講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生實際出發,精選學生感興趣的文章進行閱讀學習,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解決問題。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步驟一:回顧課文,品細節。
第三單元的每篇文章都有對人物細致入微的描寫,正是這些細膩的描寫讓讀者對這些人物印象深刻,也恰恰是這些細致入微的描寫飽含了作者最真摯隱秘的情感。由此可見,唯有擁有真感情才能出細節,唯有細節才能真實地傳遞情感。怎樣才能寫好細節呢?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品味本單元中名家筆下的細節描寫。
問題設計:談談第三單元課文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一位父親或母親;誦讀文中父母讓你動情的語句;說說這些語句讓你感動的原因。然后由學生總結細節描寫的作用(可以全面展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使作者情感流露得更真實細膩)。
步驟二:閱讀名篇、賞細節。
問題設計:細節描寫分別在每篇文章的哪些段落?為什么這些語句是細節描寫?說說理由。舉例分析文中的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步驟三:聯系生活,說細節。
在課堂上回憶生活中父母最打動自己的一件事,說給同學聽,尤其要把關鍵人物的細微表情及動作細致地說出來。
步驟四:結合實際,寫細節。
通過鑒賞經典和認知細節,學生了解了細節描寫能夠生動鮮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它不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同時可以結合學生習作進一步推敲細節并展示學生作品。
語文單元模塊教學是比單篇教學站位更高的教學模式,它看到的不是一棵樹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師首先要對課程目標有清晰的認知,對教材有整體了解,充分考慮每個主題單元聽說讀寫的統整,甚至要把課外閱讀和語文綜合性學習都做一個大體規劃。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充分了解學生對本冊教材的興趣點,了解學生已有的語文水平,對一個學年、兩個學年甚至整個初中階段都有一個整體規劃。這就是“心中有人”,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胸懷大局”,要從語文素養整體提高的要求出發,此外,還要“著眼細節”,要在關注大問題的基礎上做好具體學習活動的設計。唯有擇高處站,就平地坐,語文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