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瑋
萬州區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區縣之一,有貧困村168個,貧困人口34515戶、106044人。2015年,萬州區實現了94個貧困村、24134戶貧困戶、75496名貧困人口脫貧銷號。
這樣的脫貧成績,是萬州區扶貧干部真抓實干的結果。
精準脫貧要真“準”。在對精準脫貧的理解上,一些地方和部門仍比較膚淺,尤其是在精準施策環節,僅僅給貧困戶送豬崽、送樹苗,隨后就撒手不管。這樣看上去雖瞄準了貧困戶,卻讓“窮哥們”單打獨斗闖市場,能否實現穩定脫貧也就打了一個問號。這樣的扶貧看似“精準”,實則不準,依然是“大水漫灌”的路數。精準脫貧的關鍵在“精準”。在施策環節,基層干部要找準路子、扶到點上、幫到根上。要一村一個規劃,一戶一個計劃、一個方案。真正堅持問題導向,群眾缺啥補啥,而不能形而上學照一個模式去做。萬州區按照“八步二公示一公告”程序,對識別出的貧困人口,分類確定“五個一批”,制訂到戶精準脫貧方案,針對致貧原因和群眾的需要,落實產業發展、就業扶持、低保兜底、醫療救助、教育扶持等14類幫扶措施72669條,真正做到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
因地制宜要真“宜”。“橘生于南則為橘,生于北則為枳”。同樣一個產業,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其結果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對不同的產業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復制。在萬州區,扶貧工作隊針對不同貧困村的土壤、海拔、生態等條件,征求農技專家的意見,規劃了不同的產業項目,做到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比如,在長嶺鎮安溪村重點規劃建設了安溪桃園,在太安鎮重點規劃建設了鳳凰茶鄉鄉村旅游基地,在白羊鎮白燕村規劃建設了大寺河檸檬基地等等,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既注重當期效果,又注重長遠可持續發展。
聚合發展要真“聚”。當前,為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從中央到地方,各領域、各行業都出臺了大量政策、拿出了大量資金、啟動了大量項目,用于基層扶貧工作。如何用好這些資源?萬州區的回答是,讓“1+1>2”。為實現這個目標,萬州區整合農林水等領域資金,以及對口資源等5個平臺資金近20億元專項用于脫貧攻堅,發揮資金疊加撬動效應。在項目安排上,審定2015-2016年脫貧攻堅項目1903個,集中安排到貧困村的項目1816個,通過重點村相互重疊擴大覆蓋面。在政策落實上,注重捆綁效應。萬州區出臺了“1+2+N”政策保障體系,即《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意見》《萬州區貧困村脫貧攻堅方案》《萬州區貧困戶脫貧攻堅方案》,以及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救助等多個配套文件。
考核問責要真“問”。2015年底,一則讓孩子裝羊的“造盆景式”扶貧新聞引發熱議。新聞說的是,某地為讓上級考察時看到自己的扶貧成績,派一些小學生披著裝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領導路過的山坡上。領導遠遠望去,山坡上盡是“美羊羊”,大加贊許。這樣的做法被稱為“造盆景”“壘大戶”。其背后,既和部分上級干部作風漂浮有關,也與考核“指揮棒”失效有關。為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萬州區嚴格脫貧攻堅考核監督工作,制訂了《關于加大扶貧攻堅工作責任追究的通知》《萬州區扶貧攻堅問責暫行辦法》等制度,為督導脫貧攻堅架起“高壓線”。脫貧攻堅以來,根據考核問責辦法,萬州區在街道層面調整班子3個,5名正處級干部退出領導崗位,誡勉談話領導干部20余人次,約談鄉黨委書記1人;村級層面約談134名黨組織書記、198名班子成員,依法依規調整黨組織書記7名、村委會主任6名、其他班子成員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