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2015年5月19日,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對外公布,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被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
兩天之后,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大會首次離開北京,在重慶市永川區召開。
隨后,國際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博覽會等機器人行業高規格會議相繼在永川舉行。
讓與會者吃驚的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機器人產業就算在沿海地區也是剛剛興起,而一個西部區級城市,居然已擁有了上百億元產業布局。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2013年7月前,深處內陸的永川,機器人產業還為“零”。
兩年做到100億元,永川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秘訣是什么?
頂層推動
2011年12月3日,重慶機器人展覽及產業對接洽談會在兩江新區舉行。
“我們的目的是要搭建一個招商引資的平臺,吸引國內外的重點企業和科研機構來渝投資,把重慶打造成集產業研發、設計、制造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機器人之都。”市科委主任李殿勛說。
截至2009年,重慶歷年的工業機器人總銷量僅有500多臺——僅兩年之隔,重慶即提出打造“機器人之都”,底氣何在?
“我們的信心來源于重慶傳統制造業的蓬勃發展。”李殿勛說。
近年來,全國汽車行業和電子電氣行業占據了機器人使用總量的59%。而重慶擁有汽車、摩托車和筆電生產基地,且三個行業的產量在全國的占比分別超過了12%、30%和30%。
這樣的產業布局催生了巨大的機器人使用需求。
2013年10月,重慶市政府把機器人產業確立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著手進行“一個基地,三個功能區”的產業布局。
永川從中嗅到了發展契機。
2013年,永川將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產業,提出要打造一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并在鳳凰湖工業園區規劃了3平方公里產業用地。
同時,永川還從各部門抽調10余名干部,負責機器人產業調研和招商引資工作。

政策既定,永川開始全力布局機器人產業。
龍頭引進
2014年5月的一天,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位來自永川區的領導推開了總經理吳宏的辦公室門。
“我們想邀請固高到永川發展。”短暫交流后,這位區領導道出此行目的。
雖然心里早有準備,吳宏還是不免一愕。
固高是國內乃至國際頂尖的機器人技術公司,然而當時的永川,機器人產業還是一片空白。
在常人看來,永川此舉未免太過冒失,然而對于永川來說,引進固高則是發展機器人產業的關鍵一環。
固高對于永川究竟有何關鍵之處?
原來,缺乏機器人產業基礎的永川,在招商引資方面時常感覺難以下手。
若去招整機企業,本地卻沒有相應的零部件配套,整機企業無法生產;若去招零部件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又無處可供。
為了解決兩難困境,永川區招商團隊進行了細致調研,最終鎖定了固高公司。
而在永川的考量中,引進固高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機器人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掌握了“大腦”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先機。
2014年8月,重慶固高正式成立。
不久,全國最大的機器人整機生產企業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也入駐永川。
兩大龍頭企業的引進,讓永川機器人產業開始煥發活力。
完善配套
一臺磨邊拋光機器人,一天24小時不停生產,相當于10個工人。
一臺鈑金上下料機器人,能完成10公斤內的工件抓取,并能準確放料。
在永川眾多工業生產企業中,這樣的機器人隨處可見。
它們的“大腦”都由固高生產的機器人控制器控制,這也成為眾多配套企業聚集永川的關鍵。
而這背后的推手,正是固高的“1元產業鏈乘法效應”。
所謂的“1元產業鏈乘法效應”,即重慶固高研發機器人控制器賺1元錢,下一環節的集成商可賺20—50元,再下一環節的設備商可賺500元……
固高入駐永川后,迅速引發連鎖效應——20余家關聯企業先后入駐永川。
在妙用“乘法效應”之外,重慶固高還著手搭建協同創新及研發公共服務和創業孵化及推廣應用服務兩大平臺,為園區機器人企業提供軟件測試驗證、優化改良服務以及創業企業的孵化服務。
在企業發揮作用的同時,政府也在發力。
機器人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充足的資金保障至關重要。但是很多機器人企業屬于輕資產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經常缺乏合適的抵押物。
為破解這一難題,永川區搭建了金融資本服務平臺,設立了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助保貸”。
“企業如有貸款需求,政府可提供貸款總額的一半作抵押資產,企業只需解決另一半。”永川區委書記熊雪說。
這一措施解決了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掀起了機器人企業向永川集聚的浪潮——目前已有100余家機器人企業入駐永川。
人才支撐
江蕭是重慶文理學院機械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在學校是很多同學艷羨的對象。
同學們艷羨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重慶固高結構工程師。
原來,在2015年11月,江蕭參加了重慶文理學院與永川機器人企業共同舉行的雙選會,被重慶固高看中并聘用為工程師。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像江蕭一樣,還未畢業即被永川機器人企業聘用。
一方面,這反映出永川機器人產業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永川機器人產業專業人才緊缺。
有調查報告預測,到2020年,我市需要10萬名機器人應用型人才,而現階段全市這類人才僅有約5000人。
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永川區嘗試通過向高職院校學生“借腦”進行人才支撐。
“永川是西部職教城,共有職業院校20所,在校學生12萬,每年可輸出3萬多名畢業生。”熊雪說。
依托這一強大優勢,永川的機器人公司紛紛與各大高職院校開展合作,開設專向技能班、企業定向班,并定期舉行雙選會,解決應用型人才緊缺的難題。
除此之外,政府和企業也在尋求新的人才支撐。
2015年12月,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掛牌成立,致力于機器人產業核心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
同時,永川區政府牽頭成立了“永川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智囊團”,聘請20名國內制造領域的專家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幾項措施為永川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永川機器人生態圈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