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1937年,一種名叫“常山”的中藥材成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盛產野生常山的南川金佛山,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為了對常山進行栽培研究,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在金佛山腳下誕生。1400多米的海拔落差、復雜多樣的立體氣候、4000多種藥用植物……這一切,都讓科研人員為之著迷。
他們對金佛山上的中藥材進行挖掘研究和示范推廣,使得中藥材的種植從金佛山頂蔓延至山腳及其周邊鄉鎮。
如今,南川的中藥材種植規模常年保持在30萬畝左右,成為南川的支柱性產業。在保證中藥材優質種養的基礎上,南川正通過打通中藥材上、中、下游產業鏈,融合一、二、三產業,全力打造“金佛山”中醫藥品牌。
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打開了南川這座中藥材寶庫。
低價困境
上世紀70年代,南川中藥材種植進入鼎盛時期。
彼時,南川中藥材種植規模達到50萬畝,品種眾多。
“中藥材的種植以金佛山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萬盛、涪陵、貴州道真等地,金佛山成為渝南黔北中藥材集散地。”南川區中醫藥產業辦主任王明輝說。
十幾年前,在沿海打工的南川人鄧華倫,無意中留意到一個現象——市場上流通的許多大宗藥材,在他的老家金佛山上都能找到。
鄧華倫立即放棄沿海的工作,回到家鄉種植中藥材。
在其他藥農還只知道“背起麻袋通過藥販賣原材料”時,鄧華倫就成功地將中藥材銷到了南京、廣州等地。

跑了不少地方,對中藥材市場也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之后,鄧華倫發現,市場上流通的中藥產品比原料價格高很多。
“原生產業搞頭不大,要賺大錢還得靠延伸產業鏈條。”鄧華倫感嘆。
當時,南川中藥材種植面積雖不少,卻一直停留在“種植”這個初級階段。
怎樣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
2014年底,南川區委書記李明清帶隊對中藥材產業展開調研。“究其原因,是沒有把中藥材全產業鏈打通,只做了種植這一個環節,必須把產業鏈打通,形成中藥產品,否則這個產業做不起來。”經過反復調研,南川確定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方向——以科技為支撐、種養為基礎、加工為龍頭、流通為引領、旅游為推動、文化為靈魂,打造“金佛山”中醫藥品牌。
科技支撐
藥研所建立之初,科研人員常年深入深山密林,背進山的是干糧,背下山的是藥材。
除開展實驗研究外,科研人員還需入駐村社,對中藥材種植進行技術指導。
藥農們一直習慣用硫磺對白芷、玄參等中藥材進行干燥,這一做法讓科研人員頗為頭疼。
“干燥完以后,硫磺附著在藥材上,這是不符合要求的。”藥研所科技科科長易思榮說。
為規范種植戶的干燥方式,科研人員要求種植戶將“熏硫”過程去掉,并仿照烤煙的烘干技術,探索出“隔離烘烤”的方法。
如今,通過改進烘烤技術,南川區的玄參品質得以提升。
除了干燥技術,讓種植戶普遍負累的還有除草。
藥農們曾在土地上覆蓋一層薄膜,試圖控制雜草生長,但最后薄膜分解到地里,破壞了土質。
藥研所科研人員經過研究,提出新對策——在藥材播種后,用松針、秸稈等植物材料覆蓋在地里。“效果相當明顯,抑制了一半的雜草。”易思榮說。
類似的教學和指導延續至今,保證了金佛山中藥材堅實的種養基礎。
同時,重慶特色生物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也落地南川,研究院與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共建,專注于金佛山中藥材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
精深加工
2011年,湖南人彭德光連續跑了多趟南川。
湖南人喜蓮,彭德光想在重慶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發展蓮子產業。
輾轉多地,他最后看上了南川。
這一年,彭德光在南川大觀鎮創辦了重慶百農網投資有限公司,流轉500畝田地,開始精心培育“巴蓮”。
彭德光一邊將新鮮蓮子運送至重慶各大超市,一邊對其進行簡單粗加工。
隨著對市場深入了解,彭德光覺得自己好像把路子走偏了。
“光是賣原材料利潤太低了,還得靠精深加工。”彭德光開始不停地走市場、拜訪專家,卻發現市場上竟沒有專門針對蓮子的精深加工產品。
經過專家推薦,彭德光最后決定將“清心蓮子飲”這劑中藥藥方研發成“清心蓮”飲料。
2013年,“清心蓮”研制成功,這種微苦型飲料具有“清心去熱、安神消煩”的功效,成功走進各大藥房和超市的柜臺。
“以前賣原材料和進行粗加工,年產值最多也就100萬元左右。現在做精深加工,年產值已經達到了1000萬元。”彭德光說,公司還成立了重慶市巴蓮工程技術企業研究中心,同時對羅漢果、甘草等中藥材展開精深加工研發。
在南川,像彭德光一樣將中藥材進行精深加工的企業還有不少。比如鄧華倫成立的天凱藥業,主要研究中藥飲片,公司依托金佛山多樣的中藥材品種,研發出上千種中藥材飲片。
位于大觀鎮的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是南川中醫藥精深加工的主戰場。通過整合資金、技術等優勢資源,南川區的中藥材形成了一條更加豐富和完善的產業鏈。
鏈條延伸
2009年,金佛山的玄參慘遭滯銷。
緊挨著金佛山的頭渡鎮,成片成片種滿了玄參,但2元/公斤的價格讓種植大戶任小強急得上火。
“盡管后來價格慢慢漲到3元/公斤、7元/公斤,但與頭年10——11元/公斤的價格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任小強無奈地說,藥農們總是看到哪種藥材價格高,就跟風種植,最終導致產量過剩,價格走低。
任小強高三畢業后便去廣西的藥材市場打工,他在這里經歷了人生的拐角。
“同樣的中藥材,價錢卻比老家高很多。”年輕的任小強思路一轉,跑回家鄉,開始代購代銷中藥材,賺取中間差價。
南川的中藥材,以往都是通過像任小強這樣的商販,銷售到全國各地的藥材市場。但這種傳統銷售模式的物流成本高,對市場反應遲鈍。
為此,南川在東勝村打造了商貿物流園區,形成了一個輻射周邊的中藥材集散中心,目前已簽約19個產業化項目。
同時,南川還發揮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地、5A景區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將中醫藥產業與旅游結合起來,力求將南川建成中醫藥養生旅游目的地。
2016年4月29日,重慶南川中醫藥產業發展推介會舉行,集中簽約了23個中藥材項目。中醫藥作為南川的一張新名片,變得愈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