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4年6月,一個悶熱的下午。
潼南區桂林街道五湖路,重慶萬利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車間控制室,風機螺旋槳不停地轉動,正發出低沉的聲音。
操作員李建軍正在操作臺上忙活。
“減少送風量!”步話機里傳來新命令。
“收到?!崩罱ㄜ妵@了口氣。
減少送風量就表示減產——對他來說,意味著收入又要降低了。
彼時,萬利來化工公司主要生產合成氨、甲醇等基礎化工產品,面臨市場飽和以及生產成本攀升的雙重壓力。
“少賠一點是一點?!崩罱ㄜ姛o奈地伸出手,將一顆旋鈕逆時針轉了幾度。
風機轉速迅速下降。
廠房里,燃燒爐觀測員唐志強看著逐漸降低的火焰,搖了搖頭。
唐志強已記不清這是當年第幾次減產,只是感到燃燒爐發出的溫度沒有了以前的炙熱……
涅槃轉型
一個月后的一天,萬利來化工公司辦公室,企業負責人沈志強眉頭皺成了一團。
桌上一摞財務報表,上面記滿了企業虧損的詳情。
這時,電話響了。
“合成氨市場價又跌了,我們報價稍高,幾個老客戶就表示不愿從我們這里進貨了?!彪娫捓铮疽幻N售人員快哭出來了。
聞言,沈志強心頭一緊。
“再和老客戶說說,報價不能再低了。”他說。
放下電話,沈志強自己卻覺得底氣不足。
2014年以來,沈志強常常接到這樣的電話。
除了不斷鼓勵銷售人員,沈志強也拿不出其他法子。
沈志強明白,早在十多年前,企業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彼時,合成氨行情正旺。見有利可圖,不少同行都競相生產。
萬利來自然不能退讓。
作為本地龍頭企業,萬利來將合成氨生產線擴充到年產10萬噸的規模,成為重慶的生產大戶。
但好景不長,2008年初,在重慶長壽和四川廣安兩地,分別有企業上馬工業尾氣制合成氨項目。
沈志強明白,雖說自己企業產能高,采用的卻是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生產成本高,受天然氣、水、電價格影響大。
而對手采用的工業尾氣制合成氨技術,則是利用上游工業鏈產生的廢氣為原料,污染小、成本低。
“我們危險了!”沈志強發出感嘆。
不出所料,對手項目竣工后,憑借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市場。
而合成氨市場的廝殺,才剛剛開始。
在市場的需求側,幾家合成氨需求大戶開始自建工廠,讓這塊“蛋糕”迅速縮水。
很快,合成氨市場價格從每噸2800元降到2000元。
“我們的成本是每噸2200元?!蓖粩鄶U大的虧損,沈志強坐不住了。
沈志強找到區經信委主任吉光進,尋求“藥方”。
“國家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復合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硫酸鉀是重要的復合肥基礎化工原料,何不試試生產這個?”吉光進給出方案。
很快,在區委、區政府幫助下,萬利來拿到調研報告——上馬硫酸鉀項目可行。
2014年8月26日,萬利來董事會制定了產業發展新策略——成立重慶東安鉀肥有限公司,生產硫酸鉀,通過生產新供給延長產業鏈條。
提升平臺
“砰砰砰……”2014年10月26日,潼南區工業園北區,打樁機的聲響劃破天空。
這天,東安鉀肥有限公司破土動工——255畝的工地里,七八輛工程車開始轟鳴。
望著工程車排氣管冒出的藍煙,已就任公司總經理的沈志強感慨萬千。
幾周前的一次討論會上,萬利來決策層正為選擇哪一種硫酸鉀生產工藝發愁。
“就用高溫鹽法生產硫酸鉀,好掌握。”有人說。
一陣附和聲傳來。
彼時,主力產品線突然改變,讓不少高管打起退堂鼓。
這時,沈志強拿過話筒:“不行,要用德國曼海姆法生產!”
經過幾個月的考察,沈志強明白其中利弊——高溫鹽法易掌握,但建設成本高,設備維護費用大,浮選藥劑對產品的質量有一定影響。沈志強娓娓道來:“曼海姆法生產工藝成熟,生產出來的硫酸鉀品位高,損耗小。我們被迫轉型,就是因為原來工藝落后,生產效益低下。而改變生產方法,正是我們從‘黑大粗’向精細化轉型的第一步……”
不少與會者開始點頭。
接著,沈志強開始對市場形勢展開分析:“現代農業將成為主流,精確滴灌是大趨勢,而且曼海姆法生產出的硫酸鉀復合肥溶解性高,不會堵塞滴灌噴頭?!?/p>
公司決策層逐漸轉變了態度。
最終,曼海姆法生產工藝上馬,企業產品品質得到提升。
2015年4月26日,項目試運行啟動,新一輪提升產品質量的謀劃隨即展開。
曼海姆法對生產原料要求高,如何保證原料質量?
吉光進再次開出“藥方”:利用長江航運業,廣開采購渠道。
拓展序列
2015年10月26日,東安鉀肥有限公司完成調試,年產10萬噸硫酸鉀項目投產。
沈志強懸著的心并沒有放下。
企業正面臨一個新挑戰——曼海姆法會產生大量副產品鹽酸,市場難以消化。
對這個問題,沈志強面臨兩大難題:第一,雖然企業建成了處理鹽酸的裝置,但是又會產生大量市場需求同樣不旺的氯化鈣;第二,該反應產生的另一副產品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對環境不利。
如何擴大氯化鈣市場?
沈志強開始琢磨:企業坐擁航運、鐵路兩大物流渠道,成本優勢明顯——何不與分布在全國的下游企業合作,構建緊密的銷售鏈條,拓寬氯化鈣銷路?
沈志強眼前一亮。
隨后,公司逐步與廣西、云南、貴州等產業鏈下游企業展開合作,為氯化鈣開拓出一條穩定的銷路。
接著,沈志強帶領研究團隊,攻關二氧化碳處理技術。
“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氣體,直接排放就行,費什么功夫?”有人不解。
而在沈志強看來,利用好這不起眼的“廢棄物”,正是深挖工業副產品價值,豐富產品序列的機會。
幾周后,一次延伸產業鏈討論會上。
沈志強思索著解決方案,手中的筆不住地在紙上劃著。
“嗤啦”一聲——他搖搖頭,將寫滿化學公式的紙撕掉。
“園區里有家生產食用碳酸氣的公司,或許可以合作?!币幻夹g員提醒說。
“對!二氧化碳正是制作碳酸氣的原材料,加工汽水啤酒都靠它?!甭犅?,沈志強大喜。
研發團隊迅速展開研發。
通過研發,東安鉀肥有限公司讓原本直排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實現了可回收,與食用碳酸氣體公司達成合作。
今天,東安鉀肥有限公司的產業鏈延長戰略還在持續。
“整合產業鏈,進行氨基酸、鈦白粉等產品的研發!”在沈志強的信簽紙上,有了更多的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