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有益探索。盡管在自然稟賦、發展基礎、所處階段等方面不盡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這些國家和地區探索“四化”協調發展的歷程和做法,借鑒其經驗和教訓,對于更好地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縱觀各國發展進程,一些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注重及時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了協調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四化”關系,以致于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農業萎縮、農民貧困、農村凋敝,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社會局面動蕩,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
各種經驗教訓,且看以下比較分析。
在農業地位方面——
經驗: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大部分發達國家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之間大多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雖然農業的相對地位下降,但農業發展始終沒有停滯。
教訓: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追求高速工業化之時,普遍忽視了農業發展,致使農業和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工業發展的貢獻者和犧牲者。
在城鎮化方面——
經驗:一些發達國家將城鎮化建立在工業增長、農業進步的基礎上,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聚較為有序。
教訓: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緩慢,農業發展停滯,人口向城鎮的轉移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脫節,大批農村人口被“推向”城市,從而產生“城市病”和“過度城市化”現象,城鄉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在產業結構演進方面——
經驗:一些發達國家服務業的地位不斷提高,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在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產業科技化、信息化趨勢明顯。
教訓:發展中國家多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制造業中重工業仍占較大比重,產業科技含量較低,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其面臨的迫切任務。
在技術進步方面——
經驗: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密集為其經濟結構的特征,并處于技術前沿;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以引進技術為主,往往需要經過消化、吸收、改進來取得技術創新。
教訓:在市場特征和政府導向方面,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往往在開放的市場化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運用市場化手段來促進“三化”協調的水平較弱,行政管理的特色較濃。
結合以上經驗教訓,在推進“四化”融合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建議:遵循經濟規律,理清“四化”協調發展思路;依托地方優勢,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強化政府引導調控,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科學制訂規劃,形成區域發展新格局;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
(摘編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