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編者按:李軍,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常務副總監、香港教育研究學會主席、香港比較教育學會往屆會長、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CIES)出版委員會國際委員、《教育學報》副主編及其它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研究領域包括比較與國際教育政策、教師教育、高等教育、公民教育、中國及亞洲文化和宗教研究。最新英文著作包括2016年由Springer出版的專著《追求世界一流教師教育?中國政策實施模式的多維視角》、“全球時代下的中國大學3.0——歷史、現代與前瞻”(刊載于Springer出版的《全球時代的中國教育模式》),以及“全球排名專政與高等教育的重構——中國內地、香港和日本學術評估體系的比較案例研究”(刊載于《高等教育政策》2016年第4期)。2016年4月1日,李軍博士受邀在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大講堂做講座。借此機會,本刊對李軍博士進行了專訪。在采訪過程中,李軍博士指出,高校排名存在方法局限性、類比缺陷性、及需求扭曲性和不道德性;應合理定義排行及創新,推動大學的健康、個性化發展;在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方面,應注意高校質量在知識探索、教育育人和社會服務之間的均衡發展。
一、高校排名存在局限性,應理性對待
《世界教育信息》:您今天的講座主題是“全球排名體制和高等教育的轉型”(The Global Ranking Regime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請問,您如何看待高校排名?
李軍:高校排名通常只是從量化角度對高校質量進行的局部性評估。我認為,不必對排名結果太較真,要了解每個排行榜的局限性和潛在的誤導性。因為每一個排行榜都或多或少忽視了大學系統的復雜性,都不可能全面地、準確地評價大學的質量。因此,我們需要注意這些“國際坑”。如果排在第一位,不必那么高興;排在最后,也不必那么悲觀。因為真實的情況跟這些排名未必一致。教育決策者更需要特別地小心,不要被排行榜“牽著鼻子走”,以致制定錯誤的規劃或政策。
《世界教育信息》:高校的科研水平不只體現在期刊論文發表上,建設創新型國家,還需要有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科技創新成果,尤其在高科技領域。對此,您認為高校應如何努力,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作用?
李軍:創新應該說是大學的一個主要使命,也是社會和國家的一種期待。在發展方向上提倡創新是對的,但是如何定義“創新”,需要深刻討論。是否只有技術性的創新才叫創新,而理論的創新不叫創新?因為一些理論的創新需要10年、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在科學經歷多年發展的基礎上得以提出的。在定義創新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點耐心和歷史責任感,而不是以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和簡單粗糙的方式衡量。
眾所周知,高校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目前,大家似乎更加重視科學研究這個維度。但是,我認為有兩點需要警惕。第一,要長期重視科學研究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關注。第二,重視科學研究的同時,不應忽視大學的其他功能,如教育這個基本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讓人的本性、人的潛能、人的自由得到發展。如果因為創新而忽視教育、服務社會這兩個功能的發展,實際上是對大學功能的扭曲,反而不利于大學的健康發展。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講,這是很不利的。
二、促進高校均衡發展,推進整個高教體系邁向一流
《世界教育信息》:當前,內地積極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對此,您如何看?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雙一流”建設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發展?
李軍:在我看來,中國的很多學科建設已經達到世界一流的水準。中國的大學發展需要文化的自覺和體制的自信,當然,這種自覺、自信不是來源于自負,而是中國的很多大學確實有這個水平,就北京師范大學來說,其比較教育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在其他國家,我很少看到這樣高水平、組織強大的中心。在這方面,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至于那些表現相對較弱的大學或學科,我覺得國家在經費投入、人員投入方面要給予適當的傾斜,以及更多的重視,讓大學均衡發展,而不只是聚焦某幾所重點大學的發展,讓其他大學能夠有一些學科群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發展為世界一流學科。這樣,中國的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才能真正邁向世界一流。
當前,我國也有類似美國文理學院的院校,還有職業院校。對于這類高校,如果其能達到自身的目標和使命,我認為也可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文理學院并不重視研究,不能拿研究的相關標準對其進行衡量。就像我之前所說,這類標準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扭曲的標準。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世界教育信息》: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您長期從事教師教育研究,請問,在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應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李軍:在高校教師發展方面,我認為應注意兩個點。一是研究方法建設。目前,文科、理科教師都存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問題。應通過課程訓練、短期訓練、學位進修等方式,使教師在研究方法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二是學風。學風是我最擔憂的,方法是你很快學到了就可以用,但學風不正、整個環境不利于科技創新,那你即使學到了方法也沒有用。應堅決打擊抄襲、造假等學風不正現象,提倡嚴謹的科研態度,開展實實在在的、建立在實證研究(包括數字數據和其他形式的數據)基礎上的研究。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任重而道遠。當然,像抄襲等不正之風也不是中國特有的,日本、美國等國的大學也存在這種現象。關鍵是應該建立相應機制,以減少直至杜絕這種不良現象。
三、全球化背景下共生意識的培養
《世界教育信息》:香港比較教育學會2016年年會的主題是“學會共存與比較教育”(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Comparative Education)。請問,這主要是基于何種背景提出的?
李軍:這是個比較教育發展相關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尤其重視這個問題。以前,我們經常講大學的使命是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但是,在目前的全球化語境中,我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也不再是孤立的大學或學校,更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課程系統,中國也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國家。現在,每個人、每所大學、每個國家都處在全球網絡中,大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因此,高等教育甚至各級教育都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懂得惺惺相惜、彼此關愛,而不是唯我獨尊、彼此傷害,甚至走向戰爭。因此,社會的規劃、教育的發展都應該注重和諧發展,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2016年香港比較教育年會的主題是共同發展,強調和平、和諧、溝通和共生。這點對于當前的學校課程改革和教育宗旨的提升非常重要。我們不僅要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還要教育學生熱愛地球、熱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教育價值觀,也是我們想通過這次年會提倡的理念。
四、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推進國家發展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談談香港近十幾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與當前面臨的困境。
李軍:我認為,香港高校在大學的質量、管理的效率、為全球服務的意識方面做得比較好。例如,香港的高校能夠以事實數據進行知識產出或知識轉移,能夠很好地服務社會。同時,困境也出現在這些方面,如在為國家服務方面,我認為應該多向內地的大學學習,為國家或區域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更加積極地參與國家建設和發展。
《世界教育信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香港與內地及海外的教育合作交流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中,香港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香港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當前,香港高校的一些教師也特別關注這個問題,正在開展或進行相關的探討,想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努力,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香港特殊的角色和作用。比如,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正在就此積極參與,為區域甚至全球的創新出謀劃策。香港高校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科技產出能力也較強。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香港可以促進內地的大學與海外大學的聯系。香港緊靠祖國,同時能夠輻射海外,能擔當起內地大學難以擔當的任務。
編輯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