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 邱素琴
2015年11月,李克強總理到上海自貿試驗區考察時要求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做好工作。五大發展理念以問題為牽引,直指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方法。
創新:保持制度創新的先發優勢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要素。2015年擴區以來,政府在職能轉變、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法制與稅收環境上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創新突破。構建了六項事中事后監管的制度舉措,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潛力,破解改革難題。比如,上海自貿區在陸家嘴金融片區創新金融城管理體制,探索法定機構的治理模式,形成一個吸收金融從業人員、倡導業界共治的公共服務機構。這一機構既可以承接政府的部分事權,又可以在市場一線促進金融創新。
協調:助推國家戰略統籌發展
上海自貿試驗區新一輪改革試驗區從啟動時的綜合保稅區片區28平方公里擴大到陸家嘴金融片區、張江高科技片區、金橋開發片區、世博片區120平方公里,這不是簡單的面積擴展,而是從功能領域到試驗任務全方位的升級。
目前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自貿區的張江片區,也是四大自貿區中唯一的高科技園區,這就使自貿試驗區與“四個中心”、科技創新的聯動有了實體空間。
上海自貿區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物理空間的交會點。進入“2.0”時代的上海自貿區建設與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三者都是國家戰略,彼此是相輔相成、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說,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備復制推廣建設如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推動與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統籌發展,甚至比一般性能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對全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綠色: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上海自貿區結合“金融+”的產業特色,主要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發揮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橋梁作用,支持眾創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器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互聯網金融機構等合作開展投融資服務。
通過綠色信貸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完善動態評級監測制度,實行嚴格的環保評級和資質審核,竭力減少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信貸投入。通過綠色信貸審批,引導全市金融機構建立綠色信貸專責機制,將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有效融入信貸業務審批全流程,引導資金流向“綠色”領域 ,確保綠色項目貸款“優先受理、優先審批、優先放貸”。通過綠色產品創新,大力推進倉單、庫存、知識產權、商標等抵質押品創新,推出排污權抵押貸款、知識產權抵押貸款等一系列符合綠色金融特征的金融產品。通過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引導傳統金融機構不斷豐富服務手段、拓寬服務內容,通過創新創業綠色平臺,支持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企業以及知識產權評估、信用評級機構等加強業務合作,為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助推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壯大。
開放:打造開放度最高的園區
自由貿易試驗區名為“貿易”,實則主要涉及投資的開放,可以說,開放是自貿試驗區的基因。上海自貿區以保稅區為先導,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面向全球開放鼓勵自由貿易。隨著越來越多的制度成果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自貿區自身擴大開放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凸顯。全國范圍四個自貿試驗區將適用統一的負面清單,新的負面清單減少到122項特別管理措施,開放度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
共享:實現合作發展互惠共贏
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在于其可復制、可推廣的共享性。
自貿試驗區改革紅利具有普惠性。目前,自貿試驗區在回應群眾需求方面,集中體現在直接影響老百姓消費、醫療、理財等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進口商品直銷”,這塊試驗田上誕生了嶄新的購物模式,助推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隨著居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加大,跨境電商的發展給購物的市民帶來更大實惠,在自貿區內跨境電商不僅可以直接拿貨,而且多使用“保稅進口、行郵出區”的方式,買家只需支付行郵稅,相對于一般貨物的進口關稅和增值稅要低很多,節省的成本就可以向消費者讓利。由此,不僅延伸出更多新的消費業態,而且改變了居民群眾的消費理念。
醫療服務是老百姓享受到的自貿區的又一紅利。上海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中,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將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基于自貿區稅費方面的優惠,外資醫院在引入國外先進設備時成本更低,這有望降低市民的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