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是上海自貿區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之一。航運保險作為保險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開放最早,而且國際化要求極高,成為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成效顯著。實踐還證明,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連結的重要載體,上海自貿區內航運金融創新,除“可復制、可推廣”因素之外,還因航運保險體制、制度創新帶來的服務范圍擴大、服務能級提升等原因,對長三角地區產生明顯的示范和溢出效應。
上海率先在全國開展保險機構和高管人員備案管理改革。2016年3月5日,上海保監局率先在全國開展保險機構和高級管理人員備案管理改革,將上海自貿區保險機構和高級管理人員備案管理改革的成功經驗復制推廣至全市范圍。此次改革進一步簡化準入管理,精簡備案材料,縮短審批時間,將原20個工作日的審批時間縮短為自收齊備案材料3個工作日的備案時間。
保險要素進一步集聚上海。表現為上海功能性保險機構有突破性進展。2016年1月,中保投資公司落戶上海自貿區,成為保險資金擴大海外投資、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另外,2015年獲批籌建的上海保交所也有望在上海開業。2015年2月,注冊在自貿區內的上海人壽獲批開業,成為總部設上海自貿區內的首家全國性人身保險公司。這些功能性保險機構的成立,標志著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保險中心。
上海國際航運保險的參與度顯著提升。除了上海國際航運保險協會加入國際海上保險聯盟之外,2016年1月12日,2016上海航運保險國際論壇在陸家嘴開幕。另外,上海還在積極申請下一屆國際海上保險聯盟會議,旨在通過會議活動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航運保險業也通過這類活動了解更多的世界航運保險業前沿信息。
上海航運保險保費收入占全國半壁江山。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繼英國之后的第二大航運保險市場。其中,2015年1月至11月,上海的船舶險和貨運險總保費收入達到36.85億元,占全國航運保險保費收入的27.47%,其中船舶險占全國船舶險保費收入45.52%,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從上可見,作為金融業和航運業的連接點,上海航運保險制度創新和發展,不僅有利于航運保險要素集聚上海,而且促進長三角、中國航運保險業發展。
首先,自貿區航運保險制度創新示范效應已經顯現。2015年4月15日,保監會根據《國務院關于推廣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的通知》要求和相關試點情況,支持上海自貿區保險業發展的11項支持政策放寬至福建、天津、廣東三個新設自貿區和上海自貿區擴區區域。隨著上海自貿區航運保險制度取得里程碑式的進展,實務界看到了重振上海航運保險業的希望,也促使上海、蘇州等地把航運保險視為未來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蘇州于2015年4月出臺《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承接上海自貿區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溢出效應,加快發展航運保險”。隨著上海自貿區航運保險制度溢出效應的顯現,借助于太倉港吞吐量的進一步提高及港口建設步伐加快,蘇州航運保險發展也指日可待。
其次,航運保險在上海自貿區內取得的制度探索成果,使自貿區形成足夠的制度優勢。對此,區外競爭者也會積極改善自身制度質量以“力爭上游”,形成競爭效應。從目前來看,上海市區與自貿區、上海與浙江之間的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競爭效應比較明顯。
再者,聯系效應緊密。我國航運保險營運中心的經營體制特色,使自貿區內各公司航運保險營運中心與全國各地保險公司有著緊密的聯系。設立在上海自貿區內的航運保險營運中心與全國各省市均有貨運險業務聯系,使自貿區內的制度紅利以最低成本擴散到其他省市區。
技術合作或援助也會帶來聯系效應。例如,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明確目標是:致力于我國航運保險專業化建設,包括推動航運保險的條款制定、解釋,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航運保險定價機制與標準化的相關機制;建立技術風險的純風險損失率制度,加強航運保險風險管理的技術研究、行業自律、航保人才培訓等方面建設;大力推進航運保險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航運業與保險業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平臺建設等。因此,盡管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落戶于上海,但是其業務、功能和影響力將輻射全國。
不可否認,上海自貿區航運保險制度創新力度及其溢出效應還受其他方面影響,如全球貿易總值下降、全球航運業低迷、航運保險承保能力過剩等。但結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航運保險中心建設現狀,在全球航運保險市場嚴峻挑戰時率先突圍,抓住并服務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自由貿易區”國家戰略,都將促使上海、長三角航運保險更加快速健康發展,服務全國、走向世界。
欄目主持人: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