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2015年,成為史上更難就業季。
轉眼又迎來2016年畢業季,就業一年難上一年,大學畢業生出路在何方?
好在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互聯網+”強勢來襲,風投公司遍地開花,校創大賽如火如荼,社會、政府、學校三方積極鼓勵和扶持年輕人創業。
在具備天時地利的條件下,后來者很有必要吸取先行者創業失敗的經驗教訓,從而在創業路上少走彎路。
項目坑——創業前期,選擇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就相當于創業成功了一半。
【案例】

晏濤曾是三峽大學記者團的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發現了校園廣告的商機。
身在宜昌,他想到了該市的另外十多所大中專院校,加起來不少于十萬學生。于是,晏濤有了經營校園廣告的創業沖動。
有了創業的想法后,晏濤組織了四個人,就“商家是否愿意向三峽大學內的媒體投放廣告”進行了一番調查。共發放500份市場調查問卷,回收了480份,被訪問的都是與學生消費相關的服裝鞋帽、餐飲娛樂、IT數碼等商家。分析結果發現,被調查商家100%愿意向三峽大學校園內投放廣告。
這一結果讓他們很激動,覺得真正找到了創業的良機。
于是,晏濤與同學成立了宜昌揚帆文化傳媒公司,主攻校園市場。
當時,整個創業團隊在三峽大學曾產生過巨大影響。但好景不長,公司運轉八個月后,難以為繼。
晏濤說,投入產出嚴重失衡,業績每況愈下,后來才搞清項目在選擇上出了問題。
宜昌屬于三線城市,真正向這種城市投放廣告的大客戶很少,缺少了一定數量的大客戶,校園廣告投放量少得可憐。
而且,這一次市場調查問卷量少、范圍窄,注水太多,根本不能作為決策依據。
【教訓】
①很多創業失敗的公司都出現過一個問題:沒有分析需求就貿然開發產品。
②無論你認為你的 idea 有多棒,如果你缺乏必要的領域背景,你最好還是調轉方向,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實在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也必須有實力和運氣找到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聯合創始人,以彌補不足。
③在確定項目前,一定要充分估計創業風險,要有足夠大的市場支撐。
④市場調研一定要有真實可靠的數據,市場調查只能是決策的參考,不能成為決策的依據。
團隊坑——多數風投表示,投資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團隊,其次才是創意。
【案例】
自古君子遠庖廚,但成都一高校的六名研究生卻開起了面館。
周黎黎和其他五位合伙人在西華大學食品科學系讀研二的時候,因為課程不多,更多的是社會實踐,于是,他們相約選擇了創業。對于為何會選擇開面館,六個人的觀點都出奇的一致:“開面館成本小、消費量大,最適合初次創業的人?!?/p>
接下來,六個人分頭到成都大街小巷的面店去“明察暗訪”。兩個月時間,他們看了幾百家鋪子,吃了一千多碗面。他們覺得成都的快餐吃得最多的還是面。
六個人分頭找親戚朋友借錢籌資,湊夠了20多萬元錢,開始了創業的第一步,在成都著名景觀——琴臺故徑邊上開起了“六味面館”。
第一家店還未開張,六位股東已經把目光放到了五年之后。一說到今后的打算,他們六位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開分店啦!今年先把第一家店搞好,積累經驗,再談發展。他們準備兩年內在成都開20家連鎖店,到時候跟肯德基、麥當勞較量較量。
原本想以“研究生”之名來制造轟動效應,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人預料?!把芯可骛^”開業不久,六個人就一個個被學校領導找去談話,要他們在學業和面館之間作出選擇:要么退出,要么退學。同時,六個人都自稱功課繁忙,因而店堂內經常無人管理,經營慘淡。
這家當初在成都號稱“第一研究生面館”的餐館,僅僅經營了四個多月,就不得不草草收場。
【教訓】
①隊伍穩定,不一定要成員齊全,起碼隊伍里面的人能夠在六個月內以創業這件事為主。
②有想法是一回事,拿出熱情付諸實施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少創業公司因缺乏熱情而失敗,高效的執行力是團隊發展的關鍵因素。
③團隊成員多樣化,各有所長,這是一條成功創業的金科玉律。
資本坑——每個創業公司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沒有融資支持,或者無法獲得新的融資。
【案例】
億唐網成立之時,備受矚目。在發展初期,億唐的員工有一半來自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匹茲堡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名牌院校。
億唐創始人唐海松吃準了美國風險投資的那一套,并獲得了巨額的風險投資。
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由于起點高,資金充足,億唐不必像許多小網站那樣從二三十人做起,而是從一開始就很大氣。創立伊始,財大氣粗的億唐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快速“燒錢”。除了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億唐還廣招人手,在各地進行規模浩大的宣傳造勢活動。
很快,錢就不夠燒了。
同時,億唐網在內容上貪大求全,毫無特色:幾乎門戶網站有的東西,億唐當時都有。但除了郵箱等少數服務外,沒有一樣真正拿得出手,互聯網“一白遮百丑”的規則被視而不見。而就在當時,新浪的新聞、網易的聊天室、搜狐的搜索引擎都已有不錯的口碑。
2000年底,無法盈利的億唐開始恐慌——錢燒光了大半,第三筆融資幾無可能。
沒有錢,億唐從最早的包羅一切的門戶“胃口”,走向全面收縮陣線。
2006年,在搜狐、百度、騰訊等大佬的榮光下,億唐曾經花費重金打造的品牌幾乎已被忘卻,所剩下的東西已經十分有限,甚至只是軀殼。
2006年2月8日,周鴻祎旗下的奇虎網收購了億唐網。
【教訓】
①忍痛砍掉那些注定會死的業務,選擇何種速度、何種團隊規模推出產品,這都是創業者的必修課。
②與合伙人鬧不和是創業大忌。一般來講,同投資人鬧掰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意見分歧。所以,慎選投資人很重要,不是誰的錢都能拿。
③投資人的錢是把雙刃劍,如果是在損害你們團隊利益的前提下使你們能夠得到生存,那就需要團隊負責人好好思量一下了。
營銷坑——雖然產品本身很重要,但如果產品無法接觸到終端用戶,再好的產品也沒有用。
【案例】
2009年,毛雨和幾個同學一起創辦了一家網絡公司。
他們瞄準了當時勢頭正火的網頁游戲市場,因為網游對電腦配置要求低、開發成本小、開發周期短。隨后,毛雨和幾個同學便開始四處游說志同道合的技術研發人員,組建起了一個十余人的團隊。
經過一年的研發,毛雨的這款游戲終于設計完成,但困境也隨之而來。
當這款網頁游戲開發完后,大家不知道該怎樣打開市場,去哪里吸引首批用戶群,因為他們都是設計人員,沒有一個人有過網頁游戲的運營經驗。
全員上下努力做產品,卻沒有一個人考慮之后的推廣。毛雨苦笑著說,他們事后經過了解才得知,當時國內大多數的網頁游戲都是通過在各類論壇、主流資訊網站上支付流量廣告來進行宣傳的,而這筆宣傳費高得驚人,遠不是他們所能承擔的。漸漸地,公司撐不下去了,最關鍵的是:人心散了。
在研發期內,大家上下一心,絕大多數人雖然每個月只有千元左右的薪水,但公司內卻晝夜忙得熱火朝天。
然而,當一群技術人員摸索著“發帖推廣”失敗后,團隊成員對產品的前景,漸漸由最初的狂熱轉為了動搖,隨著其中一名同學因父母安排了工作而離職,短短一周之內,十余人的團隊僅剩下不到一半的人。
【教訓】
①創業項目一旦確定,就要了解目標客戶群,并極力引起他們的注意,最終將他們轉化成真正的用戶。
②對于一次成功的創業來說,市場推廣占有很大的比重。僅僅懂得怎樣寫代碼或開發好的產品是不夠的,還要利用有效的營銷,對外銷售更多的產品。
商業模式坑——好的創意需要好的商業模式,需要找到將創意變現的途徑。
【案例】
2010年末,湯奕敏辭掉工作,與馬慶升合伙,全力投入到Yibo微博Android客戶端的工作。
那個時候,微博還算是新鮮玩意兒。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等互聯網企業都紛紛拿出了自己的微博產品,對于Yibo來說,這是個好時候。
面對熱鬧的微博市場,用戶都會多注冊幾個微博體驗體驗,但微博多了也有煩惱。想要發一條微博,得在好幾個微博網站之間切換,非常不方便。
Yibo的兩位創始人看中了這一點,決定開發一個聚合多家微博的第三方手機客戶端,方便用戶管理他們的微博。
很快,Yibo上線了。不久,Yibo的用戶就超過了十萬。這兩位創始人沒有花一分錢做宣傳就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也看得出用戶對此類產品的渴求。
但是,用戶需要它,卻不愿意付費,工具型軟件本身又缺乏廣告價值,Yibo的盈利模式非常不明朗。
反觀Yibo的唯一對手享拍微博通,它的定位要豐富得多。它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客戶端,更具“微博運營管理平臺”“社會化媒體營銷管理平臺”等功能。
Yibo從一開始只想著把用戶量做起來,沒有明晰的商業模式。當用戶量真正做起來之后,卻發現自己的產品口碑雖好,但失去了商業化的機會。
【教訓】
①在創辦公司前,必須首先明確盈利模式,否則,公司即使辦起來,也不大可能有發展,最終的結局基本上就是死掉。
②不能把產品目前沒有收入當作不去思考商業模式的借口,好的盈利模式將直接改善甚至解決資金問題。
(綜合摘編自新華網、《成都商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