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溪
九年前,時值百花爭艷,我有緣走進了組織部。而今,正逢萬木蔥蘢,我從組織部匆匆離開,與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依依而別。回憶在組織部的美好時光,備感收獲無限,更覺幸福滿心。
常“充電”
“黨內政治生活是鍛煉黨性、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如果爐子長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卻沒有足夠的溫度,那是煉不出鋼來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一個形象比喻。其實,組織部是培養鍛煉干部的熔爐,因此,對組工干部高標準嚴要求,理當如此。
在組織部,有一項雷打不動的任務——學習。部務會規定,每周一上午是集中學習時間,再忙也必須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學習政治和業務。首先,由一名組工干部講業務;其次,部領導組織學習重要文件或重要會議精神;再次,各科室領導依次匯報上周工作完成情況,以及下周工作打算;最后,由副部長安排分管工作,部長(或常務副部長)點評、強調和部署重要工作。
除了堅持抓好集中學習外,還提倡業余自學,并組織討論。部里經常為干部職工購買一些書籍,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木棉花開》《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一大到十八大》《組織工作教程》《組織工作科學化研究》《關鍵在于落實》《細節決定成敗》等,也為大家訂閱一些好的報刊雜志,如《學習與研究》《黨建研究》《求是》等。另外,還鼓勵干部職工根據自身需求購買書籍進行學習。
為確保學習效果,組織部還制訂了“五學”制度,即科室述學、干部評學、領導問學、支部督學、組織考學。建立了“組工干部上講臺”機制,每周一集中學習時,讓一名組工干部用PPT課件講業務,有意識訓練干部的膽識和口頭表達能力。
這些措施,讓組工干部養成了經常學習和勤于思考的習慣,為全體干部更加主動適應新形勢、做出新業績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常“充電”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我與組織部的兄弟姐妹一樣,是學習的直接受益者。
勤練筆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桿”,“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不懂得用筆桿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這些話對于我們今天的干部同樣有現實意義。
組織部一直將練“筆桿子”當作訓練干部思維的重要途徑。最初,領導要求每人每月必須撰寫一篇信息,每年撰寫一篇調研文章,并將其納入年終考核。后來,調整為每月撰寫兩篇信息。現在,調整為每月撰寫四篇信息。
組工信息雖然是1000字以內的“豆腐干”,但要寫好也不容易。我剛到組織部時,寫了一篇關于遠程教育工作方面的信息,近800字,送分管副部長修改,返回來一看,整篇文稿除了紅筆勾劃過的外,已所剩無幾,幾經修改后才勉強通過。后來,由于堅持寫,我的寫作水平慢慢有了提高,不少文章被省、市的《組工信息》和《市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簡報》等內部刊物,以及新華網等網站采用,有的文章被省外多家網站轉載,有的文章還被市、縣領導點評。今年4月,我把在組織部九年來撰寫的各類文章匯編成《組工情緣》一書,共32萬余字,算是在組織部的收獲之一吧。
《干部常握“筆桿子”才有“兩下子”》是最近很多網站熱傳的一篇文章,文中省委書記親自撰寫講話稿,連寫帶修改花了整整兩個晚上,其做法值得很多干部思考。組工干部尤其應該借鑒,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堅持下去,成為“筆桿子”。
講奉獻
“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這八個字,就是對組工干部工作的寫照。
還記得我剛到組織部工作時,就趕上了鄉鎮換屆。我擔任一個考察組的資料員,每天白天到鄉鎮考察,晚上10點左右回到單位,準備第二天所需的資料,考察結束后,還要加班撰寫干部的考察材料。一開始,這么大的工作強度和壓力讓我很不適應,但當通宵達旦忙加班、披星戴月來回趕形成常態后,我逐漸體會到作為組工干部苦中有樂的獨特滋味。
特別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位老部長由于長期加班身體過度勞累,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當同事們去醫院看望他時,他念叨的仍然是工作,甚至一再用微弱的聲音向大家道歉,說自己生病真不是時候,在場的人無不感動落淚。其實,組織部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舞臺,組工干部用最平凡的工作來演繹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
“在組織部不加班就不正常。”這是組織系統很流行的一句話。不難想像,組織部的每一位干部都在如此付出,組工干部的每一天都在如此努力,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求公道
組工干部,必須工作過硬,必須作風過硬,必須公道正派,關鍵時刻,還要敢于說“不”字。
2014年12月,我帶隊到鄉鎮開展遠程教育年終考核工作,在一個村里面,檢查組的同志經過查閱資料、實地查看等方式,確定考核成績為61分。當時,村站點管理員說分數低了,要求把分數改高一點,鎮分管領導也說分數低了,要求把分數改高一點。我說:“不能改,全縣是同一把尺子,哪有更改的道理呢?”
接著,我向村里面的同志集中反饋檢查情況,村黨總支書記在認真聽,可鎮分管領導還在要求改分數,邊說邊在評分細則上用筆進行了改動。當時,我嚴肅批評了那位分管領導:“你這是縱容下面的同志不搞工作搞造假,組織部沒有你想像的那樣隨便,組工干部更沒有你想像的那樣隨便。”
后來,那位分管領導被約到組織部進行了誡勉談話。
我一直在想,當時如果視而不見,豈不有失公道?豈不有損組織部門的形象?豈不有損組工干部的形象?當時如果視而不見,基層干部一定會認為我們的工作都只是形式,還談得上推動工作嗎?
更重要的是,當時如果視而不見,就是對我們的干部不負責任。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