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黃宣方
內容摘要:本文以拓寬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為根本目標,試圖將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與英語專業有著巨大親緣性的漢語國際教育引入英語專業的就業視角,通過問卷調查、個案研究、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出英語專業學生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優勢與劣勢,嘗試提出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語國際教育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英語專業 本科生 漢語國際教育 就業方向
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09年之前,英語專業就業率排名一直居各專業前10位。但從2010年開始,英語專業卻連續登上高校畢業生失業率排行榜。不少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從英語專業內部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實踐環節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另一方面,與英語專業有著巨大親緣性的漢語國際教育迅猛發展,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缺口極大。因此,本文試圖將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與英語專業有著巨大親緣性的漢語國際教育引入英語專業的就業視角,挖掘出能夠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語國際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徑。
作者通過對沈陽大學在讀的兩屆(2015級、2016級)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的促進程度在0-10之間),收集他們在課堂學習與教學實踐方面的相關數據,試圖洞悉英語背景學生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優勢和劣勢。首先,在課程方面,研究對象的本科課程設置與漢語國際教育從業能力培養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據國家漢辦制定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具備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師綜合素質五個方面的能力。調查問卷顯示,研究對象在本科階段所學習的與“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相關的課程中對漢語國際教育從業幫助較大的是口語(7.2)、語法(6.3)和翻譯(5.8)。“文化與交際”類課程中的中國文化(8.3)、中西文化對比(7.5)和英美社會文化課程(6.4)促進度較高。“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類課程中幫助較大的是二外(7.1)。教學方法類課程數據差異較大,曾學習教學法等相關課程的學生反映其促進作用極大,部分學生則完全沒有接受過類似的課程學習。最后,實習環節(6.4)和計算機基礎課程(5.9)對于研究生階段教師綜合素質促進作用較高。
另外,在學生自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習優劣勢選項(本部分為單選,按百分比統計數據)中,他們表示英語專業背景帶來的優勢最集中體現在跨文化交際能力(38.7%)、英語語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識(19.6%)三個方面,劣勢則突出體現為缺乏漢語本體知識(44.2%)、缺乏實際教學經驗(26.7%)和缺乏中國文化知識(18.9%)三個方面。從這部分的研究數據可以看出,英語專業的學習背景為學生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相關工作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語言條件和交際能力,但漢語本體知識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學實踐困難重重。
為了能夠提前幫助學生在今年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中減少劣勢提升優勢,在本科階段適當增加相關課程、講座或者教學實踐活動尤為必要。首先,加大漢語本體知識學習力度。學生們的漢語言本體知識系統薄弱,配合已開設的《現代漢語》課程,開展一系列相關講座,強化專業基礎知識。其次,增加教學實踐環節的側重。在大四的實習階段,鼓勵有意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參加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實踐,同時邀請回國歸來的志愿者以兼職教師的身份給學生開設專題講座。
英語專業學生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具有較好的可行性和實際意義。一方面能夠很好地解決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就業壓力大、前景不樂觀等實際問題,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環節漢語國際教育的人才缺口,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為廣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找到一條可行的新途徑。
本文為沈陽大學“大創”項目《基于漢語國際教育跨學科視角的英語專業學生從業規劃》(201611035000077)和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項目《基于漢語國際教育視角的中國文化之異質語境傳播研究》的成果。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