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林
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語文教育更離不開情感,小到每一個漢字的構造,大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是以情感為紐帶的。作為訓練學生語文素養的主陣地—課堂,也必須是充滿溫情、激情乃至豪情的所在。只有語文課堂有情感了,在學生眼中,枯燥的方塊字才會低語,冷峻的詞匯才會說話,簡潔的短語才會發聲,曼妙的句子才會傳情,詩意的文本才會歌唱。學生才會浸潤在由文本、教師、同學及自身構建的溫馨的情感場中。
語文課堂情感場的構建包括個體要素以及個體要素間的互動。所謂個體要素,就是語文課堂中相對獨立的組成要素,包括文本、教師、學生三個要素。所謂要素互動,是指在語文課堂中文本、教師、學生三個相對獨立的要素進行互動,建立起有情感溫度的師生、生生、生本關系。因此,要讓語文課堂真正變成磁場強大的情感場,我們就應該從上述兩方面著手。
一、充分挖掘個體要素
充分挖掘個體要素,首先要挖掘文本要素。漢語言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留下了燦若星辰的美文佳作,凝聚了前人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濃縮了歷史與生活。時光飛轉到今天,人們在堅定地傳承古人深厚文化傳統的同時,更是用心將之發揚光大,并緊緊扣住時代脈搏,創作出了又一批璀璨奪目的經典名作。這些古人與今人的黃鐘大呂,要么悲壯,要么蒼涼,要么嫻靜,要么欣悅。而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更是其中熠熠生輝的篇目,情感也更為恢弘、充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俯下身子,將文本中的情感耐心細致地挖掘出來,找尋情感表達的爆發點。
其次是要挖掘學生個體要素。有人說,學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用情感“熏陶”出來的。這句話未免有些偏頗,不過放在語文課堂上,倒是再恰當不過了。一方面,學生不是冷冰冰的物體,而是有感情、有生命、有活力、有朝氣的個體。另一方面,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的母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的母語,里面摻雜了作為炎黃子孫諸多的豐富情感。另外,任何一篇優秀的文本本身就是有情感的,等待青少年學生去體驗,去感悟。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充分尊重與挖掘學生的個體情感不僅是必要的,更是有可能的。
第三,教師要挖掘自身的個體要素。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培養自身“三熱愛”的情感:熱愛漢語言文學、熱愛每個學生、熱愛語文課堂。只有我們自身熱愛漢語言了,才能發現其中的美,才能發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才能用自身對漢語言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名學生。同樣,只有熱愛每一名學生,我們才會產生傳道授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才會激起我們鉆研漢語言魅力的責任與自覺。此外,只有熱愛語文課堂,我們才會熱愛語文教學,才會充滿激情地走進課堂,有智慧、講藝術地組織課堂教學。
二、充分促進要素間互動
語文課堂情感場的構建固然離不開對文本、學生以及教師自身個體要素的激活,不過,這種激活還是孤立的,且缺乏深度,僅為情感場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要真正建立語文課堂的情感場,增加它的深度與廣度,拓展它的內涵與外延,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力促進個體要素間互動,建立起語文課堂中積極和諧的互動關系。
1.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有人說,師生關系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語文課堂上同樣如此。語文課堂師生關系的構建固然離不開教師的個人魅力、專業素養與對學生的親和力,也離不開教師尊重學生、民主管理以及機智的課堂引導力。
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師應牢固樹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習真正發生。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學生學最有力的抓手是以精致的教學活動為媒介,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興趣、迸發思維、合作探究、踴躍展示,親師信道。
語文課堂中的活動教學有效解決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包辦代替者,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二是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由機械識記變為靈活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調動,真正實現了高效語文課堂。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一掃沉悶的課堂氣氛。三是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在教學活動的推動下,語文課堂中的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支配與被支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再是你講我聽的關系,而是教學內容上的授受關系,人格上的平等關系,道德上的促進關系。
語文教師必須對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活動設計應考慮以下幾個維度。一是要圍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設計,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活動設計應綜合考慮語言積累、語文能力提升,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等。二是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層次的目標呈現出一種復雜的交叉關系,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潛藏在前兩個層次目標之中的。在課堂教學目標的總體調控下,設計一系列彼此關聯、看似獨立而實為一體的課堂活動,以實現教學目標。三是要圍繞學習方式來設計,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語文教師應以學定教,在教學活動的預設與生成途徑上,學生應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四是語文教學活動要反映文本內容,不同體裁的文本其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往往不同,所以教學活動的設計也有所區別。說明文、議論文的教學活動側重于隱性活動,注重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而記敘文,特別是小說、敘事性散文的教學活動更多是顯性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在以活動為媒介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是活動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要解決和指導學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學生活動規范而有效地進行。總之,教師要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2.學生間的情感互動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說:“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學生個體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在語文課堂上,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他們完全可以忘記自己的不足,建立起互助合作的深厚情感,自信地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中,踴躍地展現自身的風采。
為什么語文課堂、語文活動更有利于學生間情感互動?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學生對語文天生有感情,語文對學生天生有吸引力。學生面對充滿人文情懷與情感溫度的文本,憑著對母語篤厚的情感認同,憑著對社會生活的熱切關注,學生有發表意見、交流思想的原動力。
第二,語文活動的有效設計,也能一步步引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有效的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學生在個人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與同伴、與小組成員展開深度交流,互相提醒,互相幫助,互相取長補短,學生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和諧。
第三,語文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熏陶,教學重點在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個性生命的生長,生命本體的活躍,強調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個學生,激勵每個學生主動活潑發展個性,完善人格。所以,語文課堂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不僅是語文學習方式的需要,更是人格完善的需要,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
第四,語文課堂活動的開展往往以小組為依托,小組設置的基本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任務清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都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體驗合作探究的成就感。所以,學生在組內交流的興趣與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學生間的交流就變得自覺而自然了。
總之,語文課堂情感場的構建應做到三個要素的和諧統一,教師既是情感場的主導,也是情感場的施與者、受益者。學生既是情感場的主體,也是情感場的核心。文本是情感場的媒介與載體,文本本身“含情”,更能傳情。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是情感場構建的發動機,能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普通中學校園情感場生態構建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