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賀
內容摘要:莊子的“天人合一”、“齊物論”等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思想,本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剖析,反思其歷史局限性,汲取莊子生態道德思想中的精華,對解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深刻的生態問題有所啟示。
關鍵詞:莊子 生態 借鑒
當前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物種的滅絕、氣候變化等生態問題開始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迫使人類開始思索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我們向歷史尋找答案的時候,發現我們的祖先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思索。春秋時代的莊子,其思想中就蘊含了豐富的生態道德思想。如“天人合一”、“齊物論”等思想。本文以生態道德的視角,解讀莊子的“天人合一”、“齊物論”等思想。采取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剖析莊子生態道德思想,既看到莊子的生態道德思想隨著歷史的變遷仍然受用當代的生態思想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其歷史局限性。挖掘莊子生態道德思想的當代價值,對當前人類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所啟示。
一.莊子的生態道德思想
1.天人合一
莊子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莊子《天道》:“天者,自然也”。《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主要是指認識了自然的本體,也認識了人的作用,這樣的認識才算達到了最高境界。莊子把天與人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莊子所講的真人,即是具備天人合一境界的圣人。莊子認為,天與人是不能相互對立的,這樣的人才是真人。真人,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莊子通過真人的形象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天人合一。人生觀與自然觀息息相關。莊子在自然觀上主張天人合一,天人一體。《齊物論》中寫道“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以宏觀生態系統的視角,明確指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生性。
“物化”,達到天人合一的途徑。莊子在《齊物論》中以“莊周夢蝶”的小故事巧妙地闡述了何謂“物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與蝴蝶相互交合,不分你我,渾而為一。也就是說,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依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人與自然相互扶持,彼此融合,和諧相處,才能使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穩定。欲達到“物化”的境界,應努力做到“無己”、“無情”。“無己”,就是去意識形態性,不把人類的意志強加于自然,而是適物之志。《莊子·駢拇》中指出“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 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性命之情的基本特征是順應自然, 不以人為干涉萬物的自由發展”。[1]
莊子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通過物化的途徑實現天人合一,天人一體。莊子以極其寬廣的胸襟親近自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2.齊物
莊子認為世家萬物千差萬別、紛繁復雜,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在《齊物論》中重點闡釋了“齊物”這一思想。《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重要方面,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可見,“齊物”思想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莊子主張“齊物”,提倡世間萬物的平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齊物論》)在莊子的眼中事物的大與小、丑與美、長壽與早夭等沒有區別,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渾一的。“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二.莊子生態道德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傳承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莊子繼承了老子關于世界本源是“道”的思想,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說:“故萬物一也,通天下一氣耳”,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而氣之聚、散形成萬物。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性,莊子的本體論是一種樸素、直觀的唯物主義。因此,建立在道基礎之上的“天人合一”、“齊物”等生態道德思想也不免打上樸素、直觀的唯物主義的烙印。
三.莊子生態道德思想的現代啟示
1.尊重自然規律
尊重自然規律,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前提。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即從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再回歸到敬畏自然。第三階段的敬畏自然看似與第一階段相同,實質上第三階段的敬畏自然是更高級階段的回歸,這種回歸是尊重自然規律的回歸,是敬畏自然心態的回歸。
莊子的“天人合一”、“齊物”等思想蘊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生態道德思想。莊子主張天人一體,與天同悲、與天同樂,將自身融于天地間,就像莊周夢蝶一般,不知何者為周,何者為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道“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2]。莊子觀自然的方式正是典型的“以物觀物”,把自我完全置身于整個生態系統中,以物的角度去觀物,而不摻雜絲毫個人意志和情感,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莊子·天道》中講:“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以宏觀的生態系統觀啟示后人,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應當敬畏自然,應當“順物”。這里的“順物”不是一味的順從,而是尊重自然規律。在當今人類面臨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等一系列生態危機的背景下,人類必須要警醒,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類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愛護我們的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2.轉變主客二元生態觀
文藝復興時期,主體中心論由西方世界傳入中國,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觀念。主體中心論把人與自然劃分為主體和客體,人是具有積極能動性的主體,而自然界是被動的客體。主體——客體的劃分,在無形間將人類——自然界對立起來,而人類在這對關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是自然界的主宰,這就形成了主客二元生態觀。人類在主體中心主義的引導下,在貪婪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向自然索取,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環境,直到自然超出了它的承載能力。當自然向人類瘋狂報復,地震、海嘯、氣候變化等等,危及人類生存時,人類才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人類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海德格爾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與超越形成了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轉變主客二元生態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即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天人合一。在中國天人關系從原始的天人合一到近現代的主客二分,最終將回歸到更高級階段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諧。莊子倡導天人合一、齊物等思想,啟示后人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平等相待。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不是全部,不應該去主宰一切生物,凌駕于其他生物之上,而應該去守護自己生存的家園。這種“從存在的遺忘轉向存在之守護是一種根本性的轉折,是從決定論轉向了生存論,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了非人類中心主義”[3]。只有人類轉變主客二元生態觀,擺正自己的位置,把人與自然置于同等的位置上,才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解決人類面臨生存、發展的瓶頸。
3.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生物種類除因自然演化滅亡的外,由于人類破壞環境、肆意捕殺等原因,使物種從地球上滅亡的速度越來越快。每一種生物大到大象,小到螞蟻,甚至是微生物,他們都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他們都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鏈上重要的一環。地球上一個物種的滅亡,將直接或是間接地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人類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物物種的減少也將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這就為人類再次敲響了警鐘,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內容。莊子主張天人合一,當人與天融為一體,人類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時,就會發現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多彩之美等等。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在這個大美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生活著五彩繽紛的生物,人類也是其中的一員。莊子也不禁陶醉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中。“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知北游》)莊子的生態思想啟示后人,萬物平等,只有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元性,才能讓整個生態系統煥發出勃勃生機,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在當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環境下,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霧霾等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日益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因此,我們要轉變主客二元生態觀,尊重自然規律,樹立正確的生態觀。
參考文獻
[1]李春娟,莊子與陶淵明自然觀之比較———兼論王國維對陶詩的誤讀,學習與實踐,2006年09期,130
[2]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丁永祥,走向理想的存在——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態美學思想比較,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1月第24卷第11期,22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