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萱萱
德國嚴苛治理官商勾結
從總體上來說,德國還是一個相當清廉的國家,原因在于其具有成熟的政商分權傳統。政府將經濟發展的好處讓渡給企業和個人,政府只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維護者。政府的任務集中在防止經濟的壟斷,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不斷創新,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合理增長。
在德國,對公務人員受賄起點金額為30歐元(相當于人民幣300元),連續三次受賄30歐元就要開除公職,并且對行賄和受賄者的處罰是對等的。公務員法專門規定,任何公職人員接受相當于20歐元的禮品包括公務禮品都必須申報上繳,征得上級同意才能留給個人,絕對不準收現金。
工作日,德國杜賽爾多夫市市長會西裝革履地坐在辦公桌前,按規定接待來訪的市民。等到了周末,他就要去敲開市民的門,和房主熱情地交談上幾句,然后戴好口罩,做好準備工作,開始認認真真地掏煙囪,這是市長的兼職工作。因為這名市長以前曾是一名掏煙囪工,由于市長的職務補貼少,不得不重操舊業。大家對這位市長的掏煙囪技術很滿意,當地媒體還給過他一個“技術過硬”的評價。在德國其他城市也有兼職市長,他們有的做業余藝術家,有的做業余技工,還有的做博物館的解說員。
但是,即便在這樣清廉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也會爆出一些涉及官商勾結的丑聞。德國前經濟部長莫勒曼的小舅子做建材生意,想請姐夫幫忙宣傳一下。他把推薦信寫在經濟部的一張信箋紙上,后被媒體爆料:第一,占用公家的信紙;第二,有利用經濟部威信來為親戚宣傳的嫌疑。隨后這個經濟部長也只能辭職了事。
美國的官商勾結及對保障“透明度”的設計
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1900年前者是后者的4倍,20世紀初,美國制造業的生產總量超過英國、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總和。而早在1895年,就有統計學者宣稱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經濟權力,且這種權力從1860年以來,30多年翻了三倍。在這個時期,絕大多數美國人都開始放棄小政府和有限政府的信念,轉而接受新的觀點,幫助管制經濟,經濟要進行管制,市場要進行管制,為所有的人民提供哪怕是少量的保護,這是政府的工作。政府既要開始干預市場經濟,又要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不能像此前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那樣,政府完全對市場放手不管。這也造成了托拉斯帝國主義一度盛行,并進而衍生出政府和財團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美國總統布什上臺不久就宣布不執行《京都議定書》,結果引來歐洲各國綠黨的同聲譴責。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犀利剖析,布什剛上臺就領先攻擊環境問題,這是美國幾十年來所沒有過的。想要放寬環境控制的,正是那些幫助布什進入白宮的富豪們和特殊利益集團。很顯然,他是為了討好他們。
人所共知,布什原是得克薩斯州的州長,那里是美國石油工業的重要基地,也是石油財團的大本營。在該年的大選中,各大石油公司的政治捐款共計1400萬美元,其中1000萬是支持共和黨的。西班牙《世界報》說:“布什政府血管中流動的是石油。一個西方政府同某一工業部門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極為罕見的。”
美國政府歷來是壟斷財團的代表,有時代表東部的金融財團,有時代表西部的新產業財團,有時又在各財團之間搞些平衡,然而像布什這樣明目張膽地代表南部石油財團利益的卻不太多。
當然,總體上來看,美國對政府官員的個體制約還是比較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公眾參與召開聽證會。除去對總統的決策權不談,美國的行政程序法規定,針對政府部門的某項決定,個人有權要求召開聽證會。而且,聽證會必須在有可能會由于政府某部門最終采取的行動受到傷害之前舉行,公眾輿論、新聞媒介、學術界和選民都可以參與。由于憲法保障的新聞自由,以及新聞自由法的相關規定,公眾輿論、新聞媒介對政府部門及官員的監督已經成為制度。
美國政府還在1966年制定了《情報自由法》,此后相繼制定了《陽光下的政府法》、《聯邦政府機構會議公開法》、《隱私權法》等一系列有關政務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根據這些法律法規,政府必須及時、迅速地提供公眾要求的信息,除法定免除公開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須公開。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及時、迅速地獲得政務信息是公民的法定權利。同時,對于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務,政府掌握的相關信息,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公共事務和涉及公眾利益的特定信息,必須公開。
此外,政府官員的收入、任職前后的財產申報、公務活動的開支等,也都屬于政務信息公開的范圍。政府高級官員的財產申報單還可供新聞單位和公眾查閱。政務信息公開的方式有:依法主動公開、應有關部門和公眾的申請而公開等。公開的形式多樣化,有政府部門公開發布、加載于政府網站、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傳播等,公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官方文件或得到相關政務信息。這樣一來,官商勾結的概率就被大大降低。
日本政界的血液——“財閥政治”
日本早在1948年就制定了《政治資金規正法》,此后經過多次修改。該法要求政治團體,要提交政治資金收支報告書,明確政治資金的流向,對于政治活動的捐款以及舉辦籌集政治資金的聚會受到限制,禁止將政治資金投資股票等,如果違反就會受到懲罰。
目前,涉及日本企業在國內犯罪的行為,主要是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公共工程競標的時候,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幾家企業提前協商,決定希望中標的企業,而希望中標的企業會為了中標而修改競標的內容,然后獲得的利潤分給其他企業,這種行為稱為“談合”,也屬于刑法上的“談合罪”。
同時,一些政府官員也會參與這種行為,例如透露競標底線等,為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企業撈取好處。為了防止這種行為,也就是官員主導的“官制談合”,2002年7月日本制定了《防止參與官制談合行為法》來進一步打擊這方面的行為。參與談合的企業將被禁止再參與政府的投標,相關官員也會受到各種處罰,包括可以處以5年以下徒刑和250萬日元的罰款。
說穿了,日本的官商勾結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是日本政界骨子里流淌著“財閥政治”的血液。日本任何提案及政府的決定,最后都要通過議會形成法律,行政部門以法律為依據加以落實。政治家制定符合某特定利益集團的法律,該集團便向政治家或政黨提供政治捐款。比如,執政黨制定對醫生的醫療報酬標準,報酬哪怕稍微漲一點,日積月累,對醫生、醫院以及整個醫療界都是不小的收入。而醫療界投桃報李,明里暗里的政治捐款就不會少。此前日本牙醫協會向政治家“迂回捐款”就屬此類案例。當初也是這個牙醫協會,向當時的首相橋本龍太郎捐款,鬧出丑聞,還把前官房長官送進了班房。
類似例子還有不少,有些與政治捐款有關,有些則與選票有關。因為打著民生或國家安全的旗號,在野黨顧及選票也難以有效反對。而且,在國會上堂而皇之地通過法案,抓不到幕后交易的把柄,在野黨也好,媒體也好,都不敢說過頭話加以攻擊。
要想勝選,就要往里砸錢。據說,如果有一億日元,基本上就可以保證在全國選區當選為參議員。像這種被稱為金權政治的狀況,經過田中角榮、金丸信等大牌政治家的丑聞后,日本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政黨助成金》。即按照議員數的多少,每年從財政上向符合條件的政黨撥付一定金額的經費,意在減少和杜絕不正當的政治捐款,但結果是財政負擔增加,政商勾結并沒有顯著變化。
東西方自有一套防止官商勾結的良藥
新加坡是全世界目前為數極少的在高度發展經濟的同時,又有效地遏制了腐敗現象蔓延的國家。它的成功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啟示在于制約權力資源,從制度上防止權力的濫用和異化。新加坡政府認為對權力的關節點一定要進行控制,盡量減少公務員自行處理人、財、物等方面的權力。特別是財政權制約相當嚴格。部門提出預算報財政部,由國會審議,總統有財政否決權,同時還有人事否決權和貪污調查權。審計署每年對財政使用情況進行嚴格審計并報告國會,確保不出現大的腐敗。
韓國防止公職人員發生職務腐敗行為,國家清廉委員會出臺規定,禁止國家公職人員同民間機構負責人一起打高爾夫球或參與奢侈性娛樂活動,控制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職員舉行同門會、鄉友會等非正式聚會,認為杜絕娛樂腐敗有利于促進政府公職人員廉政為民。歷史上,金泳三在上任后第三天就在國會會議上公布了自己及妻兒、老父的財產。此舉使包括總理、監察院長及430名政府高級官員、國會議員工作人員也不得不仿效而為。這一行為被稱為“陽光行動”。
芬蘭則是從公民意識上培養防腐意識。兒童在初級學校就學習社會學課程,在高中則開始學習法律知識,這樣,青年人在步入社會之前就已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到了中學,還會開設法律基礎教育課程。在芬蘭,貪污受賄、侵吞社會財富等行為如同偷盜搶劫一樣,被視為卑鄙骯臟的不義之舉。人們不愿投機取巧、通過歪門邪道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習慣于通過腳踏實地的勞動和艱苦的努力去創造和獲得財富。芬蘭最高檢察院總檢察長馬蒂·庫西邁基認為,公民的自律是防止腐敗最有效的手段。據說,芬蘭的總統身上長了腫瘤要開刀,也要和平民一樣正常排隊。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
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