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是獲致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在于市場的競爭機制。競爭是創新的源泉,無論是同業競爭,還是不同行業之間的競爭,競爭的壓力和動力都會促使經營者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在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為了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必須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從這些堅定的表達中可以看出,“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對于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不僅重要,而且緊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維護競爭的制度、政策與社會文化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動員和部署。
競爭需要原則與規則
創新發展依賴競爭機制,而競爭則需要原則與規則。當市場行為偏離規則時,就會因其損害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整體利益而付出代價。 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為國民經濟的繁榮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一系列重大案件的處理,不僅直接打擊了嚴重的壟斷行為,而且強勁地推動著經濟體制的轉型,觸動社會資源的配置格局。一貫以國有經濟命脈自居老大的壟斷行業,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受到譴責(如中國電信案);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所制定的規定竟然因限制競爭而被迫撤銷(如河北省交通廳和山東省交通廳案);行業協會一片好心組織的企業聯合卻因涉嫌壟斷協議而被嚴厲處罰(如上海市黃金飾品行業協會案);連經營者慣用的商業模式也因為限制競爭而被叫停(如汽車、名酒的分銷案)。更多的案件還在知識產權許可、公司兼并等領域發生,令全社會感到震動。經濟體制的轉型竟是如此的迅猛激烈,甚至令人措手不及! 它告訴人們,在接受市場開放的同時,也必須接受一整套競爭規范與商業倫理。
《反壟斷法》實施八年以來的實踐證明,它已經成為中國競爭政策全面登上歷史舞臺的一面旗幟。但是,維護國家的市場競爭秩序,僅僅依靠幾部競爭法還是不夠的,需要全面擬定和實施國家的競爭政策。一國的競爭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實施的、決定市場競爭機制運作條件的一系列方法和制度工具,通過制定和實施競爭政策,限制競爭扭曲市場的行為得到全面遏制,壟斷行業的經營范圍被限制在最小程度上,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將同樣享有經濟資源、公平參與市場機制、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政府限制競爭的規定也將受到審查和糾正,最終使得國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事實證明,一個國家如果缺少明確的競爭政策目標,市場競爭過程很有可能會受到來自個人行為或政府行為的阻礙和扭曲。因此,若要將我國《反壟斷法》的集中實施轉變為常態化的市場外部監督和企業的內部自律,還必須“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參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市場經濟才會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市場經濟發展仍處于“轉型階段”的關鍵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指引下,國家調整原有的發展戰略、啟動新動力是當前極為迫切的改革任務。競爭政策的實施作為我國此次發展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被全社會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一再提出要“逐步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以競爭政策為基礎政策,一方面完善競爭法制建設,確立競爭法律優先適用原則,加強《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競爭法律的實施;另一方面,要加快壟斷行業的競爭化改革,實現產業政策的“競爭政策化”,并積極推進競爭文化的普及和弘揚,在全國范圍內、在政府、企業和公眾各個層面上形成共識。只有營造了開放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社會資源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才會出現。
實施競爭政策可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與改革初期沒有人反對在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引入競爭的情況不同,隨著經濟轉型的逐步深入,國家競爭政策與法律可能會阻礙那些市場中已經占有優勢地位的利益集團原有利益,從而會對競爭政策的決定和實施產生抵觸并提供各種渠道施加壓力。從當前的經濟現實出發,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的根本之道,是讓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這正是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之地。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通過實施競爭政策,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1960—1992年期間,澳大利亞從世界經合組織(OECD)第三富裕國家淪為第十五位,主要原因是國內重要經濟領域缺乏競爭。為此,澳大利亞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競爭政策為視角和標準的改革,對1700部跨越不同產業、地方和經濟部門具有限制競爭內容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的審查和修改。據OECD有關報告,這一改革項目至少推動澳大利亞GDP增長2.5%或者200億澳元,使澳大利亞的生產力增長率取得40年來最好的成績,給每個家庭帶來了7000澳元的收入。
“競爭政策的有效實施與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的結論在其他國家同樣得到驗證。我國當前要實現“三去、一補、一降”目標,必須堅持以市場競爭為機制。
競爭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向市場發出明晰的信號,掃除市場對改革的疑慮。 “十三五”期間是新舊動能轉換的五年,在傳統體制下產生的多余產能和庫存,很多是產業政策長期“眷顧”的結果,在現有體制下要迅速去掉這些是存在很大困難的。應該要逐步擴大競爭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從國家層面制定競爭政策實施規劃,統一思想,有序推進競爭政策的實施。從現在開始,要把有關產業政策、貿易政策、投資政策等其他經濟政策的制定與競爭政策相銜接,壟斷行業的管制和改革與競爭政策相協調,逐步減輕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推動實施政策法規與各項規定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社會持續發展的源泉,但創新的效率來自競爭的壓力和動力。中央政府提出的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嶄新局面,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必須要營造一個自由公平競爭的環境才能出現。只有確立競爭政策的目標,在競爭政策的宏觀思路下進行調整,以市場供求為出發點,通過競爭式兼并、消費者選擇的機制進行優勝劣汰的甄別才是有效的途徑。競爭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巨大機器,它一旦運轉起來,任何市場主體只能任其切削、篩選、吞噬。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資源朝著最能產生效率的行業、部門、地區和企業流動,庫存和產能也才可能煥發新的活力。比如,提倡使用新能源,就會出現鼓勵新能源的傾斜政策,形成新的產業政策的負擔。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有利于創新政策體系在市場機制的目標下的完整與統一。
從“計劃文化”向“競爭文化”的轉變
因此,在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競爭文化的推進和弘揚對于競爭政策與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競爭文化是關于市場競爭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商業規則和法律制度的總稱。市場競爭表面上是私利爭奪,但卻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國長期以來競爭文化薄弱,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引入競爭,市場競爭以前所未有的勢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革開放的歷程實際上就是競爭文化孕育與普及的過程。目前我國正在經歷從“計劃文化”向“競爭文化”的轉變,通過反壟斷法的實施,競爭理念得到滲透,競爭文化得到弘揚。這是我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創新驅動戰略得以實施的根本保障。
競爭是市場的內在要素,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也就談不上市場經濟。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過程,從一個側面看就是競爭范圍不斷擴大、競爭手段不斷增多、競爭程度不斷深化的過程。實施競爭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競爭機制正常運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調查壟斷行業(電信、銀行等)濫用支配地位,引發了深層次的行業改革;處罰市場巨鱷利用經濟技術優勢盤剝下游企業,觸發了對傳統“商業模式”的質疑;撤銷政府部門排除限制競爭的行政行為,導致了政府“競爭合規”的破繭之舉;名目繁多的“招商引資”“政策優惠”與公平競爭環境的營造相比,已經顯得不合時宜。所有這些長期以來人們渴望改變而又無法觸及的社會現象,現在已經到了必須以國家競爭政策進行全面清理和協調的當口,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必須將競爭政策的理念傳遞到整個社會。
國家總理李克強最近提出,“要打一場制造業的攻堅戰,要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這表明,現在到了全面擬定競爭政策目標的重要當口,從決策層面看,頂層設計已然指明方向;從社會層面看,市場競爭能提高效率已成社會共識。因此,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的時機已經到來,這不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