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在其名著《英國史》的一開頭即指出,英國無疑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而英國之所以偉大,其淵源就在于1688年的革命。這場革命因為它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獲得成功,被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者譽為:“光榮革命”。
天主教徒的君主專制
1685年,55歲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1660年-1685年在位)因中風去世。約克公爵詹姆士繼位英國國王,是為詹姆士二世(James II,1685年-1688年在位)。
查理二世表面上是一個新教徒,實際上卻是一個秘密的天主教徒。詹姆士本人以及其母親和妻子也都是天主教徒。為了減輕臣民們在宗教信仰上對王室的壓力,在公開場合,詹姆士參加英國國教禮拜儀式,他的兩個女兒瑪麗和安妮從小都皈依國教。
詹姆士二世繼位后,并沒有表現出不顧議會而實行專制獨裁的政治傾向,也沒有要將天主教作為唯一宗教、禁絕新教。這樣的統治政策的轉變,發生在成功鎮壓國內叛亂之后。一次是1685年5月蘇格蘭阿吉爾領導的,不滿英國政府迫害清教徒的起義,這場反對專制的起義很快被鎮壓了下去。另一次起義是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思公爵領導的反對詹姆士二世登基的起義。最終,起義隊伍被王軍剿滅,蒙默思被處決,起義者中被絞死二三百人,800多人被流放。兩次起義的鎮壓表明了英格蘭中央政府和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對國王的全力支持。鎮壓叛亂后,詹姆士的統治政策開始轉向強硬的政治手段。首先,詹姆士擴充了軍備,軍隊由原來的5000余人激增到3萬人。其中13000人駐守京都,以威懾政治異己分子。他還不顧“宣誓法案”的規定,在軍隊中提升天主教徒為軍官。詹姆士二世此舉在政治和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敵對情緒。
此后,他還利用國王擁有“赦免”的特權,讓越來越多的天主教徒進入樞密院、軍隊和法院。同時,從1686年開始,詹姆士二世開始公開宣傳天主教,王室在全國范圍內通過金錢賄賂、勸誘等方式號召新教臣民皈依天主教。1685年11月,議會復會,不少議員抨擊國王的做法,要求解除天主教徒的職務,詹姆士二世下令議會休會。同年,法國路易十四宣布取消“南特敕令”,許多受迫害的胡格諾教徒逃到英國,他們講述了許多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受天主教迫害的情況,激起了英國人對天主教的更大憤恨和恐慌,也使他們更加敵視天主教和封建專制主義。
復興天主教使得詹姆士二世喪失了國教徒的支持,他被迫尋找新的同盟者。詹姆士二世對一切非國教宗教團體采取了宗教寬容政策,廢除了1673年和1678年頒布的《宗教考查法》。為此與議會和國教會發生了直接的尖銳沖突。1687年4月詹姆士二世發布了第一個《赦免宣言》,1688年5月頒布了第二個,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教徒以信教自由。坎特博雷大主教率領其他六名主教向詹姆士二世呈遞請愿書,要求廢除這一法令,結果卻被國王下令逮捕,監禁并進行審判,引起了宗教界一片嘩然。
為了對以后的議會選舉加以控制,詹姆士二世又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當時地方上的選舉是受各郡郡長和地方法官控制,而城鎮里的選舉則由市政機關控制,所以詹姆士二世將那些不順從自己的地方官和市鎮機關的人員大量撤職,改任一些天主教徒和忠于他的人員擔任這些職務。這些行為使地方上的貴族和城市中的資產階級更為不滿。到了1688年春,全國上下各種政治派別和宗教界的人士,包括輝格派和托利派的人士,都在反對詹姆士二世的目標下聯合了起來。
矛盾爆發
對于詹姆士二世的剛愎自用,議會和國教會并沒有要用暴力手段來對抗的意圖。而是期待之后的王位繼承人詹姆士二世的長女——信仰新教的瑪麗能夠改變這種局面。然而,王后生了一個男孩。這個小王子無疑是天主教徒,而他的繼承權也先于他兩個信仰新教的姐姐。圍繞著詹姆士二世之子是否為王室血脈,產生了種種猜測。而這種猜測開始上升為一個政治問題。
這時,群眾的政治態度已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原本自40年代革命以來,英國人民普遍對英國的主教制抱有反感,認為它是專制君主制的支柱。但現在由于英國國教的主教們強烈反對詹姆士二世,群眾對主教們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前面談到的七個主教被宣布無罪時,群眾高聲歡呼,甚至軍隊里的士兵,對此也歡聲雷動。最終,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奧蘭治的威廉被邀請率軍到英國來反對詹姆士二世。威廉的政治態度和其岳父截然不同,他一直致力于同天主教勢力的斗爭,還曾收留過流亡的蒙默斯公爵,反對廢除《宗教考查法》和頒布赦免宣言。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威廉不希望英國變成天主教國家。收到邀請函后,基于新教荷蘭的利益和國際環境的考慮,也為了保護妻子瑪麗的王位繼承權和借用英國強大的力量繼續對法作戰,威廉應允出兵。
詹姆士二世出逃
1688年,威廉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為名率軍渡過英吉利海峽,11月5日在德文郡的托爾灣登陸,徑直向倫敦推進。當時威廉的軍隊共1.4萬人,而英國的軍隊則有4萬人,眾寡懸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詹姆士二世既不向臣民表示任何變通之意,也不命令軍隊去抵抗威廉的入侵,而是下令軍隊向倫敦撤退,以致軍心渙散,眾叛親離。而威廉避實就虛,采取迂回的方式以減少戰斗中的傷亡。他這次勝利的進軍,被看做是17至18世紀軍事戰略的典范。
在威廉登陸后,有些城市還發表了擁護他的宣言。其中既有輝格派,也有托利派。很少有人公開表示堅決擁護詹姆士二世。甚至瑪麗對她父親的處境也毫無同情。詹姆士二世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他計劃逃往法國。他先把妻兒送走,自己隨后深夜逃出王宮,企圖乘船逃往愛爾蘭。但到海邊時,被一個漁夫發現,然后被押送倫敦。威廉認為把他留在英國不免會生出別的麻煩,就故意放他逃走。詹姆士二世先逃到愛爾蘭,后又逃往法國。
1689年年初,在倫敦召開了上下兩院聯席的特別會議。會議決定邀請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同時向后者提出一項“權利宣言”。宣言中堅持了人民應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權利”,包括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制訂或終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征稅;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建立常備軍;人民應享有選舉議會議員的自由;議會享有辯論的自由等。這項宣言在1689年12月被議會制訂為正式法律,即“權利法案”。威廉和瑪麗接受了上述要求,即位為英國國王和王后。
上述1688年-1689年的事件,英國歷史學家稱之為“光榮革命”。經過這次變革之后,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逐漸確立起了立憲君主制的原則。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有關“光榮革命”的史學研究
自18世紀以來,歷史學中關于對1688年“光榮革命”的評價,長期為輝格派歷史學家哈蘭姆、麥考萊以及后來的屈維廉的觀點所統治。在這批輝格派歷史學家看來,1688年的“光榮革命”為以后民主的議會制政府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斯圖亞特王朝力圖建立專制君主制計劃的終結。隨著議會的憲法地位上升,國王的專斷橫暴權力被遏止。兩黨在政治上既互相斗爭又互相制約,使政局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
與輝格派的思想相對立的是托利派的思想。托利派的思想在18世紀后期著名的哲學家——休謨的著作中得到充分的闡述。休謨在其《自愷撒入侵到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中強調:沒有權威,自由就不可能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自由,而是為了提供正義;對當權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當代著名領導人溫斯頓·丘吉爾是1688年投靠威廉的馬爾波羅的后代。他在《馬爾波羅傳》及《英語民族的歷史》等著作中,對1688年英國的貴族、鄉紳投靠威廉的行為倍加贊頌,認為“英國的貴族和國教教士從來沒有像1688年這樣經受如此嚴酷的考驗,并對他們的國家作出如此優良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