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節般的越獄真實上映
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1月22日,南加州三名極度危險的重刑犯從該州安保戒備最為嚴格的奧蘭治縣監獄越獄。這三名重刑犯分別是43歲的越南裔博·楊、20歲的越南裔納森·蕭以及37歲的伊朗裔侯賽因·納耶里,此前三人均被囚禁于奧蘭治縣監獄等待審訊。22日晚8點左右,三名重刑犯先是切斷了囚室內極為粗重的鋼條,再切開管道系統,并順著管道爬上了無人監視的監獄樓頂,隨后使用由被單擰成的自制繩索從房頂降至地面,逃出了奧蘭治縣監獄。作為一座高戒備等級的監獄,這起越獄事件也是該監獄近20年來首次有監禁者出逃。
在最初兩天的搜捕中,警方并未發現三名越獄者的行蹤。直至三名越獄者之一的博·楊向警方自首,才使得這三人重新為警方所逮捕。據博·楊交代,其同另外兩名重刑犯花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來策劃越獄。1月22日成功出逃后,三人曾在洛杉磯的一個小城內短暫停留過幾日,并綁架了一名出租車駕駛員。隨后三人駕駛一輛偷來的白色貨車駛往北加州。由于博·楊與另一名同伙在是否應殺掉被其綁架的出租車駕駛員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并發生肢體沖突,博·楊旋即脫離其他兩人,并向警方自首。博·楊交代,其余兩名越獄同伙打算從舊金山港灣區前往加州中西部城市弗雷斯諾,并可能以偷來的白色貨車作為交通工具。根據這一重要線索以及一名女子對贓車的舉報,警方于1月25日晚上在舊金山金門公園附近重新抓獲了剩余的兩名越獄者。
這一越獄事件為奧蘭治縣監獄敲響了警鐘。該所監獄雖戒備極為嚴格,但據奧蘭治縣當地媒體爆料稱,大陪審團在近八年來一直建議在監獄樓頂增設安保監控攝像機,可惜警方遲遲未能付諸實踐。據警方解釋,經費預算的限制,阻礙了其對包括奧蘭治縣監獄在內的五所監獄監控攝像系統的升級。
近期美國南加州發生的這起越獄事件,只是諸多囚犯越獄事件中的一例個案。只要有監獄存在,被監禁的囚犯中就必然會有人想到越獄,進而費盡心思與監獄管理者“斗智斗勇”。為了防止囚犯越獄,監獄管理者往往選擇會“建造更牢的囚室、修筑更高的圍墻、配備更多的獄警”。不過,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正在改變監獄現有的安全防范手段。
防止越獄者“打洞”的振動探測器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杜佛蘭用了20年的時間,僅憑一把小小的鶴嘴鋤挖通了一條通往監獄外的秘密隧道。而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成功越獄的囚犯,都是通過在墻面或地面上打洞和挖隧道的方式來逃離監獄。不過,諸如安迪·杜佛蘭這樣堅持不懈,又極為隱蔽的逃脫方式雖能蒙蔽看守,但在高新技術面前,這種打洞或挖隧道的越獄手段可能就會遇到大麻煩。
眾所周知,無論是打洞,抑或挖隧道,都會產生一定振動。如果能對此類振動予以有效探測,即可及時發現囚犯的越獄行為。為此,一種名為振動探測器的新科技已然被引入監獄管理活動。當前,一些監獄已開始在其監區的外墻及周邊的地面上安裝專門的振動感應器。一旦振動感應器檢測到附近范圍內的振動超過預先設定的數值,該設備即會自動報警。
從工作原理來說,振動探測器是通過探測在從事破壞性活動時所產生的振動信號來觸發報警器件。該設備采用聲波振動傳輸的原理,并由振動傳感器與振動分析儀等部分共同組成。這一設備在運作過程中,振動傳感器承擔著探測振動信號的關鍵任務。按照其工作方式的不同,振動傳感器通常可以分為機械式位移傳感器、壓電晶體式加速度傳感器以及電動式速度傳感器等。機械式傳感器內部裝有鋼珠或水銀珠,當受到振動沖擊時,鋼珠或水銀珠會離開原有位置,進而觸發報警器件。壓電晶體式加速度傳感器則是利用壓電材料因振動帶來的機械形變而產生電荷,并以電荷的大小來對振動的幅度予以判斷。電動式速度傳感器系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由線圈、彈簧、永磁鐵、阻尼器以及殼體共同組成,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穩定地探測出是否有異常振動存在。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振動探測器,在安裝時必須與探測物面牢固結合,否則囚犯即使在墻面或地面上打洞、挖隧道,振動探測器也不易探測到振動。需要注意的是,振動探測器的安裝不應貼近水管。如前述兩者相互接觸,水管中的水流會對振動探測器帶來干擾。此外,振動探測器的附近也不應存在空調、風扇等設備,否則易因這些設備的存在而引發機械振動,進而導致振動探測器的誤報警。
實時定位囚犯行蹤的GPS腳環
囚犯想要越獄的第一步,通常是想方設法逃離出監區范圍。如果監獄管理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囚犯的異常活動,往往能夠將越獄行動終結在萌芽狀態。不過,在傳統安防措施下,監獄管理者發現越獄行為與囚犯逃離監獄兩者之間,可能有著一定時間差,獄警有時需要在點名時才會發現有囚犯失蹤。這中間存在的數小時至十余小時的時間,足以令越獄者逃往世界各地。為此,一款能夠監測、定位囚犯行蹤的GPS智能腳環,即可以從源頭上記錄每一名囚犯的實時動態。
GPS智能腳環,是一種穿戴式的電子監控設備。其外觀類似于電子表,一旦戴上后就無法解開,只能通過拆剪方式卸除。這一電子監控設備能夠通過GPS來進行定位,以便于對佩戴者進行實時監管。GPS智能腳環可以準確、有效地對囚犯予以管理、定位,不僅消除了人為錯誤可能帶來的隱患,更大大減輕了獄警的工作負擔。
每一件GPS智能腳環內均內置有傳感器,以便于對囚犯進行管理、追蹤與定位。設備每間隔1秒就會向外主動發射信息,從而確保每名囚犯都處于相應的監控區域之內。無論囚犯在牢房之中抑或室外活動區域,均可以使用GPS智能腳環對其進行監控,并可精確定位至三米范圍之內。為了防止囚犯間交換GPS智能腳環或使用外力破壞腳環,GPS智能腳環采用了高強度材料制成,極為堅固耐用。GPS智能腳環系在囚犯腳踝處后,還會使用金屬或硬塑料鎖扣予以緊鎖。為了防止囚犯破壞GPS智能腳環,該腳環內部置有導電材料,以形成回路。一旦腳環被切斷,即會引發報警。
由于GPS智能腳環與監獄的監控系統直接相連,系統一旦監測到佩戴GPS智能腳環的囚犯接近監獄大門、圍墻等“禁區”地帶,即會第一時間發出報警。如果有囚犯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從監室中逃離,其在接近大門、圍墻的過程中,智能腳環中的GPS信號即會為監獄監控系統所“捕獲”,從而及時發現該囚犯的越獄行為。
除了追蹤與定位功能外,GPS智能腳環還可配合信息化軟件對囚犯進行管理。為了達到這一效果,需要在GPS智能腳環中增加內置芯片,并在芯片中植入囚犯的照片與其他相關資料信息。這就可以使得監獄管理者方便、及時地檢查、核對囚犯的資料信息,從而確保每一名囚犯的準確識別。
虹膜識別技術
為了防止囚犯蒙混過關,企圖溜出監獄大門,確定個體身份的生物識別技術當然必不可少。在包括指紋在內的各類生物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無疑是最為方便也最為精確的一種識別技術。這也使得虹膜識別技術能夠被引入監獄安防領域,尤其是門禁系統,以防止囚犯越獄。
所謂虹膜識別技術,是基于人眼中的虹膜進行的個體身份識別。人眼結構由鞏膜、虹膜、瞳孔、視網膜等部分共同組成。鞏膜即眼球外圍的白色部分區域,約占眼球總面積的30%左右;瞳孔則位于眼睛的中心部位,約占總面積的5%。虹膜處于白色鞏膜與黑色瞳孔之間,由諸多腺窩、褶皺以及色素斑等構成,包含了極為豐富的紋理信息,是人體最為獨特的生理結構之一。虹膜的生理、形態、顏色與外觀由人體遺傳基因所決定,且在人體發育至8個月后,便可保持數十年穩定不變。人們如果想要改變自身的虹膜外觀,需要進行極為精細的外科手術才可能實現。但在此過程中,接受手術的個體還得冒著視力受損的巨大風險。虹膜所具有的高度穩定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獨特性的特點,令其可以作為身份識別的客觀基礎。
針對囚犯可能采用偽裝身份,或者竊取密碼意圖通過門禁系統,采用虹膜識別技術的門禁系統則可以阻止囚犯的這一越獄行為。虹膜識別技術以特定個體的虹膜信息作為密碼,且不可復制。每一次虹膜識別活動,均會被自動記錄,以便于進行查詢與追溯。一旦囚犯試圖利用自身虹膜信息來“欺騙”門禁系統時,虹膜識別技術即會發現這一非法情況,并立即自動報警。
智能化的機器人獄警
長期以來,對于囚犯的管理工作,基本都由獄警所承擔。但從2011年以來,韓國在其浦項監獄內引入了數名機器人獄警,逐漸開啟了智能化的囚犯管理工作。相較于人類而言,機器人獄警不會開小差,也不會偷懶、發脾氣,甚至不會被人所收買。其會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盡心盡職”地在監區內巡邏,并密切注視每一間囚室的情況。
機器人獄警所擁有的特殊“技能”,也使其能夠更好地承擔防止囚犯越獄的重任。譬如,機器人獄警所配備的熱成像儀,可便于其在走廊巡邏時,透過囚室的小孔,觀察房間內正在休息的囚犯是否為真人。此外,根據設定的程序,機器人獄警還可通過囚犯的動作與行為,判斷出其是否會作出襲擊他人的危險舉動。
有些囚犯為了順利越獄,往往通過劫持或制服獄警,來企圖達到自身的目的。不過,這些行為在面對機器人獄警時,往往就難以奏效。首先,制服一名“力大無窮”的機器人獄警,本身就是一大難題,此外,即使劫持了一名機器人獄警作為人質,又難以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
不過,當前機器人獄警在監獄中的應用,還僅僅停留在巡邏這一功能上。對于囚犯的越獄行為,機器人獄警只是起到報警作用,但并無參與事件處置。隨著這一新科技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未來機器人獄警也可配備部分非致命性武器,共同參與到越獄行為的處置過程之中。
指紋識別槍械
是否為獄警配發槍械,是監獄管理中一項兩難的抉擇。為獄警配發槍械,可以保證其人身安全,并防止其遭到囚犯的侵襲。但一旦獄警手中的槍械被囚犯所奪走,亦將面臨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當前大部分國家均采用了監區外圍獄警持槍警戒,監區內的獄警不配發槍械的方法。客觀來說,采用這一方法的緣由,即為了防止獄警配發的槍械被搶奪。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難題也有望得到圓滿解決。目前,科學家已發明出了利用指紋進行識別的槍械。科學家在傳統手槍的基礎上,增加了指紋識別模塊。該模塊已預先植入了槍支使用者的指紋信息。當持槍者在扣動扳機之前,指紋識別模塊會通過槍柄上的傳感器來識別當前握槍之人的指紋與模塊內記錄的指紋信息是否吻合。如果兩者能夠吻合,意味著持槍者就是槍支的使用者。此時,槍支的準星會變成綠色,扳機也可以扣動。反之,如果指紋信息不能吻合,就意味著握槍之人非法持有了槍支。此時,槍支的準星會變為紅色,扳機也將鎖死。除指紋識別模塊外,這一智能槍支還配備了專門的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感知槍支在被使用者第一次使用,其扣動扳機的力度與槍機所承受的力度。如果前述兩項條件難以滿足,該把槍支即會被鎖死。這一指紋識別槍械在監獄管理中的引入,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對安全性予以保證。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電影大片中的囚犯越獄情節,在現實世界中亦真實可見。2016年1月22日,美國南加州三名重刑犯切割囚室鋼條,順延管道爬行,并利用自制繩索速降的越獄情形,堪比好萊塢大片。針對這些現實存在的越獄事件,監獄管理部門在強化現有安防措施的同時,也在探索如何引入能夠防止囚犯越獄的新科技。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諸如振動探測器、GPS智能腳環、虹膜識別技術、智能化機器人獄警以及指紋識別槍械等新科技已開始應用于監獄安防領域,以防止囚犯越獄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