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攜新片《美人魚》進軍內地市場的時候,人們抱著“還星爺一張門票”的初衷,再一次擁抱了星爺熱。而閱畢電影后,電影的評價卻不盡如人意,人們又開始指責周星馳已經到了“販賣情懷”的地步,笑點粗糙生硬,情節也生搬硬套。于是《美人魚》便遺憾地淪為“叫座不叫好”的眾多國產電影中的一員。
我個人倒很喜歡《美人魚》,甚至覺得它比星爺早期的一些電影還要好上許多,雖然和大話西游無法相提并論,但比起上一部西游降魔篇,無論在劇情節奏還是人物關系處理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罵聲一片的背后,還是觀眾對它的期望值太高了,畢竟觀眾對星爺電影的熱愛多少寄托了人們早年對周氏電影脫不去的情結,星爺作為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人們當然會對他擁有不同一般的期許,而這種期許變成輿論浪潮就容易走向極端,所以電影放映前后觀眾大換臉的態度,可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實,早在西游降魔篇公映那會兒,周星馳接受柴靜采訪時便提到,他自己“一直處于擔心靈感枯竭的狀態”。對于星爺的坦白,個人覺得從中反而更多體現著一位電影人的良知;他起碼還有這方面的擔心,還有想把電影做好的意愿和自我約束。
縱觀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似乎連“擔心”也沒有,他們已經不再著重于電影本身,不再關注電影能給觀影者帶來什么體驗,他們的焦點在于能通過電影從觀眾那里得到什么。這種概念轉換上的失衡慢慢形成了爛片如繁星的電影市場。當然,可能有人會譴責,爛片之所以猖獗無度,本質上與觀眾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有人買便有人賣,觀眾不停供養這些爛片,它自然會茁壯。也有人指責,國內觀眾整體觀影水平低下,與其整理爛片市場,不如先把觀眾的“鑒賞度”拔高再議。其實觀眾品味這種事真的不好說,一百個人心里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再爛的電影,每一個觀者看完之后心里自然也有一桿秤,或排斥或認可。
說到底,電影是故事的載體,它需要的是盡力把觀者帶入這個故事,同時帶給觀眾滿足感,而非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站到“第三者”的中立角度去審視它。若為后者,那電影劇本本身可能就存在問題,抑或是拍攝手法有問題。好的電影應當盡量對觀眾負責,對它本身想要寄予的故事負責,在它被擺到觀眾面前之前,電影人能肯定這個是他們最后要的效果,同時在他們試圖敲開觀眾的心扉之前,自己也確確實實地得到了電影感性的滿足。哪怕最后到觀眾那里,還是會變成無數個哈姆雷特,但起碼,觀眾還分得清它是有血有肉的哈姆雷特,而不是被隨意臉譜化的哈姆雷特。
不過現狀卻是,觀眾能從電影中獲得的滿足感越來越稀薄,對電影的期許也同樣如此。不止電影人,觀眾對電影的觀念也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轉移,即電影本身只是消磨時間的娛樂產品。忙了一天的觀眾并不想再承受一樣質感“厚重”的電影,也不需要電影深刻到自己都看不懂,他們對電影的要求可能更多地轉移到了視覺方面的刺激(如血腥或特效),或劇情花哨但不需要太多的內在合理性,或許顏值相當的明星便可。某種程度上,多數觀影者也不再苛求那些能讓他們意猶未盡的電影,他們對一部早已猜出十之八九是爛片的電影,唯一的指望可能只是:能讓自己好好消磨時間,又或者,能讓第一次和約會對象的氛圍不要太尷尬便成。
其實“愛看爛片”的情況,國外也不在少數,比如一年一度的金酸梅獎,在其名單上的電影里有不少還刷出了令人頷首的票房佳績。而評論和票房背道而馳的景況,往往也是好萊塢許多科幻大片在電影市場里一道非?!办n麗”的風景線。
被這樣帶動起來的電影生態和電影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經改寫了觀眾的電影消費觀,觀眾愿意把電影當做和嘉年華或KTV一樣的娛樂項目,無疑又反饋給電影人一個不知算不算好的信號——國內電影似乎也同好萊塢一樣一步步走上了完完全全的“產業化”模式。
未來的未來,想必還是會有更多“爛片”出現,而觀眾選擇電影的方式或許也會隨之更為折中和清晰。這對一部分電影人來說是好消息,而對另一部分只想拍好片的電影人來說,無疑又是致命的沖擊。
記得也是看柴靜對李安的一個采訪,類似的問題,她問李安會不會擔心把電影拍壞,李安的回答是肯定的。拍了二十年電影,以他現在的成績,再拍十年爛片也會有人找他拍,但那樣的話拍電影的斗志就沒了。說起來,是不是爛片,本身也沒有太明確的定義,但由李安那些話所反映的電影人的心態,想必還是能借此對電影本身存在多少實質劃分一個界限。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詭異的是,多數觀眾愿意為爛片買單;一部爛片的票房并不比一部精心制作的電影來得差,甚至經常還趕超后者。這一現象對整個電影市場之影響孰好孰壞自不必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