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新加坡政府間合作的三大項目,正好對應了中國從沿海開放到內陸開放的時間,也與全球產業大轉移的“風向”高度吻合。
1994年2月,中新第一個合作項目——中新蘇州工業園設立。
這個項目批準的時間,剛好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后,中國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1994年,擴大沿海開放、加速融入全球市場成為中國的戰略選擇。
蘇州工業園的設立,成為中國高新園區融入全球市場的發展樣本。
2008年9月,中新合作第二個項目——中新天津生態城奠基。
這個項目批準的時間,正處于中國沿海開放從南向北的重要節點,無論是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市場沖擊,還是沿海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都需要直面。
天津生態城可謂是中國擴大開放,直面產業和城市生態轉型的重大部署。
2015年11月,中新雙方簽署第三個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
這個項目的批準時間,正好是全球新一輪產業向西部和東盟大轉移的關鍵節點,也是中國從沿海開放邁向內陸開放的關鍵節點,對中國提升內陸開放水平,探索國家轉型和區域治理,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個關鍵節點,重慶若能利用好新加坡在金融、物流、航空等方面互聯互通的先進經驗,便可以加速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加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如果把蘇州工業園視為新加坡在中國發展的1.0時代,以傳統制造業為突破口,那么,天津生態城則是以生態環境建設為背景的2.0時代,而中新重慶項目則是以現代互聯互通為主題的3.0時代。
這個合作項目的運營中心選擇設在重慶,無疑是把重慶推上了互聯互通的風口。
搶抓風口機遇,這不僅是重慶的機遇,也是重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