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年關將至,很多人在對春節滿懷憧憬時,又抱有一絲擔憂。
過年雖然美好,但花銷卻很大,除了生活開支之外,還得預留份子錢——很多農戶趁鄉親返鄉過年之際,大辦宴席,借機斂財。
中國人一向講究人情,在農村,大伙更是把禮俗看得很重。
可近年來,人情風使風俗變成惡俗,正常的人情往來卻變成了廣收禮金的借口,“人情債”像滾雪球般地膨脹,陷入惡性循環。
如何化解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人情債”大難題?
“總管講堂”剎住“辦宴風”
“龔總管,葷菜要整幾個?”
“龔總管,工人的毛巾還發不發?”
“龔總管,酒水是給客人開起還是他們自己取?”
…………
2013年6月的一天,巫溪縣尖山鎮一個宴席廚房里,主人顏家國正在請“龔總管”把關。
“龔總管”本名龔方清,是尖山鎮司法所所長。
按照巫溪農村風俗,鄉親家里只要有紅白喜事,主人家都會委托有威望的人來全權操辦,這個人在當地被稱為“總管”。
前些年,巫溪縣農村宴席規模越辦越大,人情花銷節節攀升。
“巫溪32個鄉鎮,每個鄉鎮年均辦宴席在100場以上,宴席花費高達6000萬元,催生出來的份子錢更是上億元。”巫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熊莉說。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巫溪縣農民收入本就有限,面對隔三差五的份子錢,一些農民頭痛不已,甚至把政府發放的補助都貼了進去。
“隨了禮的都想把錢撈回來,于是就借各種理由辦席,檔次越整越高,形成惡性循環。”熊莉說。
如此搞法不僅農民叫苦不迭,也給政府扶貧工作添了負擔。
“治理‘人情債’也是一種扶貧。”巫溪縣決策層開始尋找破解方法。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總管’。‘總管’在農民心里頗有威望,讓他們出面引導農民不辦無事酒,節儉辦酒席,效果應該比較好。”熊莉說。
2013年3月,在巫溪縣委宣傳部主導下,尖山鎮舉辦了第一期“‘總管’講堂”,50名民間“總管”走進講堂。
“‘總管’講堂不僅是‘總管’去接受文明勸導技巧和節儉辦宴知識的培訓,更重要的是‘總管’要在各類宴席現場宣講新風尚、新政策,引導村民不辦無事酒,節儉辦酒席。”熊莉說。
接受培訓后,50名“總管”在巫溪縣各鄉走馬上任,龔方清就是其中之一。
尖山鎮村民顏家國為外孫辦滿月酒找到龔方清,想讓他當本次宴席“總管”。
“要我當‘總管’可以,但你得答應我幾個條件:一是免除幫工贈品,鄰里間以后免費互相幫助;二是減少菜量,多用自家種的蔬菜,少買肉;三是改變酒水供應方式,客人按需要自己取;四是免去煙花爆竹,改為放氣球。”龔方清說。
畢竟有求于人,顏家國只好硬著頭皮答應試一試。
“整場宴席辦下來,少花費了上萬元。多了蔬菜,客人反而胃口大開。”顏家國喜出望外。
“龔總管”的四條宴規也在巫溪縣推廣開來,其他“總管”都按規辦宴。
不僅如此,“總管”們在辦宴的間隙,還向赴宴賓客宣講新風尚,提倡大家少辦宴席,少收份子錢。
“宣傳部還給我們配備了宣講U盤,里面錄有宣講內容,在賓客圍坐還沒上菜的時候播放,效果好得很。”龔方清說。
通過“總管”們的努力,如今,巫溪縣“無事酒”場次減少了97%,為老百姓節約宴會開支650余萬元,節約禮金逾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