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現代服務業在區縣中心區的加速聚集,重慶形成了多個大中型商圈。這些商圈帶有典型商住混合特征,人員流動性大,突破了機關、社區、國企黨建的傳統模式。如何在商圈中發揮黨組織在非公企業職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在非公企業發展中的政治引領作用,成為一道時代命題。渝中區解放碑街道黨工委對此進行了有效探索。
“黨建綜合體”開創商圈黨建新模式
問題
商圈商住混合的特征,決定了社區居民與黨員流動性大,機關、社區、國企黨建的傳統服務模式,在新形勢下力不從心。
探索
打造網格化黨建——劃定黨員網格責任田,一站式解決社區服務管理難題
組織全覆蓋:將商圈社區劃分為一個個網格,確定專人負責,將網格內人、物、事、組織等納入服務管理對象。
服務全方位:每個網格以黨建為抓手,統領各項社會服務,制訂細化量化、操作性強的工作措施。
考核立體化:在原有考核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評議網格服務管理質量,督促每個網格耕好自己的責任田。
問題
商圈樓宇非公組織,存在“就黨建講黨建”“重管理、輕服務”等問題,達不到吸引、凝聚黨員群眾的效果。
探索
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用專業化服務化解樓宇服務管理難題
借力社會組織: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增強服務力量,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干。
創新活動開展:整合各類資源,以便民服務凝聚白領、公益活動激勵白領、興趣社團吸引白領豐富生活。
堅持黨建引領:區委組織部把握政治導向,解放碑街道黨工委具體指導,具體事務由第三方社會組織運作。
問題
商圈社區構成復雜,是矛盾多發地帶,一些矛盾牽涉的主體盤根錯節,單憑網格員和社區干部很難解決。
探索
創建社區協商制度——強化共治與自治,拓展解決問題新途徑
暢通渠道:暢通民意反映渠道,加強信息收集,及時與群眾溝通,第一時間發現矛盾。
明確范圍:對矛盾進行分門別類,該政府做的不推諉,需要群眾協商解決的,放手讓群眾協商解決。
制度引導:創建協商制度,引導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