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早上9點,從家趕到寫字樓。下午5點,從寫字樓趕回家。
對于在解放碑街道國貿中心上班的秦燕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節奏。
在這樣的節奏里,家和寫字樓之間壁壘分明。
不過現在,家和寫字樓之間的界限正日漸模糊。
“現在,感覺大廈像個家了。”秦燕說。
這個變化,始于渝中區的一個創新——打造樓宇黨群服務中心,并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
跛足黨建
“我們這里有個樓宇黨建的會,請你來參加。”
2015年4月17日,巴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鄭建接到渝中區委非公工委副書記陳剛的電話。
作為一家民辦非公企業單位,巴渝公益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開展社會工作和社會服務。
“樓宇黨建,找我們干嘛?”鄭建一頭霧水。
會場設在國貿中心大廈24樓的黨群服務中心——2012年,渝中區在寸土寸金的大廈內“擠”出400多平方米的活動陣地。
隨著會議的進行,鄭建心中的迷霧漸漸消散。
“樓宇黨建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樓宇內非公企業的黨員和群眾。”陳剛開門見山,“可在實際運行中,情況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這在接下來參會人員的發言中得到了證實。
“除了收黨費的時候有人,平常在這里基本見不到人。”
“活動少,就算有活動,也是就黨建講黨建,太死板。”
…………
國貿中心雖配有一名黨建指導員,但他肩負著十幾棟樓宇的黨建指導工作,精力不濟。
“而且,服務形式和內容也對接不上白領們的需求。”陳剛坦言,“盡管有了組織有了陣地,管理體系也建立起來了,但服務沒有跟上。”
服務的欠缺,意味著樓宇黨建就是跛足的。
“樓宇黨建要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服務導向。”渝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文明維調研樓宇黨建時多次強調。
會后,陳剛拋給鄭建一個“繡球”:“我們準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第三方社會組織,加強樓宇黨建的服務,有沒有興趣?”
鄭建欣然接下“繡球”:“服務,正是我們擅長的。”
模式活化
“繡球”雖接下了,但鄭建心中還有疑惑。
承接黨委、政府委托的工作,對巴渝公益來說,并不是第一次。
“但黨建工作卻是完全陌生的。”鄭建說。
對渝中區來說,在黨建工作中引入第三方來抓服務,也是第一次。
在愉悅的一拍即合之后,雙方開始“痛苦”地制訂、修改實施方案。
不過,他們并不是紙上談兵。
“我們深入到一線作問卷調查,同時到市內外非公黨建示范點進行實地調研。”陳剛說。
在方案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中,一個指導思想確定了下來——以黨建統攬服務、以服務凝聚人心。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我們重新梳理了國貿中心的工作模式。”陳剛說。
區委組織部、區委非公工委負責指導,把握政治方向,不干涉具體事務。
解放碑街道黨工委負責直接領導,并派出黨建專職指導員,提供針對性的黨建服務。
巴渝公益派駐專職工作人員,根據黨委工作安排,組織開展各類黨群服務活動,并針對白領需求開展各類服務。
清晰的定位,帶來的是國貿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的煥然一新。
2015年7月20日,秦燕走進重新開放的國貿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眼前一亮。
原來只是簡單放置一些展板的場地被細化為“標準配置”的黨建宣傳區、學習培訓區、辦公服務區、健身運動區、圖書閱覽區、便民服務區。
“竟然還有沐浴間,運動后還能洗澡,太貼心了。”秦燕嘖嘖稱贊。
而這些都是巴渝公益經過細致的需求調研后進行的服務整改。
“如果是我們,肯定做不到這么細。”渝中區委非公工委書記張道建說,“專業的事就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干。”
資源嫁接
解放碑停車有多難?看一看巴渝公益在國貿中心作的調查就知道了。
“在我們發放的需求問卷調查中,90%的人選擇了停車難。”鄭建說。
停車難,牽涉到區級甚至市級多個部門,不是單個層級或部門能解決的。
但在巴渝公益入駐后,這個問題很快得到緩解。
2015年年初,渝中區警方的政務微信推出了“停車助手”功能——
市民輕點手機即可看到各大停車庫剩余車位,并可為駕駛員規劃行駛路線。
“可很多大樓內的白領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對這個信息并不知曉。”鄭建說。
“白領有需求,我們就要想辦法。”很快,專職黨建指導員王曉琳和渝中區公安分局取得了聯系。
“在他們的支持下,我們將功能嫁接到了黨群服務中心的微信號上。”鄭建說。
而這還僅是巴渝公益統籌資源零距離服務白領的冰山一角——
引進巴渝公益之后,國貿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凝聚黨心、奉獻愛心、智匯創心、活動身心、關愛暖心的“五心服務”。
為黨員和白領們開展各類高質量培訓、交流等活動服務5200余人次。
引導黨員和白領成立攝影協會、釣魚協會等興趣類小組十余個,注重在興趣小組上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
…………
“‘以活動集聚人氣,以服務凝聚人心’,黨組織在黨員和白領中的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自巴渝公益入駐國貿中心以來,17名非公企業白領遞交了《入黨申請書》,5名‘口袋黨員’主動找到組織亮明身份……”張道建說。
同頻效應
2015年7月29日上午,國貿中心大廈門口涌來一撥人,神情激動。
“要出事。”路過的人們紛紛猜測。
這些人是好時樂餐飲公司的員工,因勞資糾紛前來討說法。
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群體性事件,怎么辦?
“我們立即暫停日常活動,提供茶水、空調等便民服務,把這些人有序引導到黨群服務中心。”鄭建說。
吹著空調喝著茶,這些人的情緒穩定下來。
很快,王曉琳趕了過來。
可人多嘴雜,情況一時無法了解清楚。
這時,王曉琳在人群中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楊波。
楊波是一名黨員,王曉琳很熟悉他。
“楊波,你先介紹一下你們的情況。”王曉琳找到楊波。
楊波沒有推諉,把情況仔細地說了一遍。
經過楊波居中溝通,矛盾最終得到化解。
“不但引導黨員發揮帶頭作用,化解企業發展中的矛盾,讓樓宇黨建和樓宇經濟同頻共振。”文明維說,“我們還避免活動的‘娛樂化’,積極引導黨員及白領發揮正能量。”
“我們發起‘我請藍領看電影’‘重陽節關愛老人’等志愿活動,每次都有很多人參加。”陳剛說。
這些志愿活動的參與者往往休息日也朝國貿中心跑。
為此,家里人沒少埋怨:“怎么休息日還往單位跑?”
答案其實很清楚——在國貿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白領們找到了另外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