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云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并且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科學應用案例教學法,設計出合理有效的案例來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教學案例應提升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設計物理案例時應注意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對課堂抱有期待,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且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使得部分學生對學習物理存在畏難心理,有趣的教學過程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主動融入教學氛圍中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實例,給學生展示一個與學生原有生活認知有沖突的物理現象,讓學生產生疑問和好奇心,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講解一些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時,可以采用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還可以借助多媒體來給學生直觀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識,讓學生能夠感受和理解只通過教師口頭講解無法理解的物理現象,豐富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認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浮力時,浮力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教師只通過單純的講述無法讓學生明白其意義,并且學生對這些抽象的概念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些死海漂浮、輪船航海、人游泳等圖片,學生在觀看這些圖片的同時,對其中的現象產生很大的興趣,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將剛才觀察到的現象模擬到小實驗中,將小塑料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小塑料塊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引導學生以此為模型進行研究,教師再向學生展示小塑料塊的受力示意圖,引出浮力的概念,學生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快地理解浮力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浮力的測量,讓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以及之前學習的壓力計算等知識來練習浮力的測量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鞏固了之前所學的物理知識,還熟悉了浮力產生的原理,并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2教學案例應具有很強的互動性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引導學生的作用,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應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并且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進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因材施教,應注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不能單方面以后進生或優等生為基準降低或提高教學目標,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對應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健康發展.
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制定的目標應適宜,過高會使得學生無法達到目標而失去學習興趣,過低會無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應制定合適的目標讓學生能夠通過努力實現,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案例時讓學生能夠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實現,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得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識,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如對于一些完成實驗較快的學生,教師可以提醒其多觀察實驗現象,或者讓其分析處理數據等,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
3教學案例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物理案例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在課堂中起著引導的作用.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案例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并且通過探究和思考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并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安排物理課堂時應靈活安排課堂,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有效吸收物理知識,讓學生在物理課堂活動中主動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通過合理應用物理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探究過程中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教學過程為: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作為引子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平時組織一些適當的實驗小比賽,讓學生自己收集材料展示一些小實驗,然后教師對一些優秀的實驗設計進行適當的獎勵,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同時教師應讓學生參與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提高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發現實驗中的重難點,提高學生對物理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應在學生對案例的探究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形成爭取的學習方法.如在學習“探究物體沉浮條件”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很多猜想,但不可能將所有的都通過實際操作進行驗證,這時需要教師引進適當的引導,將一些相似看法的學生分別組成小組,讓其進行小組探究和討論,制定出相應的實驗方案.同時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探究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說出得出的結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再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學生的結論進行完善和總結,幫助學生對物理知識形成更系統的認知,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4教學案例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中充滿了物理現象,并且物理教學中的很多物理知識也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設計案例時應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合理地融合起來.并且在物理教學中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物理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探究和思考,學會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橋梁作用,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通過與生活實際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且將理論知識融入到生活現象中,能夠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有效解決了物理概念抽象難理解的問題.并且能夠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
如在進行光的折射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雨后出現彩虹以及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出現彩虹的視頻,使學生被一些美麗的物理現象吸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后教師詢問學生產生彩虹的原因,引入教學課題.然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能夠觀察到明顯現象的小實驗,如在水中會上浮的硬幣,在水中會發生彎折的筷子等,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讓學生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提出猜想.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白這些眼睛觀察到的現象并沒有真的發生,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做演示實驗,將一個單一光源固定,然后在合適的位置放置一個不裝水的水槽,打開光源,發現光沿著直線傳播.改變光源照射的角度,將水槽填滿水,讓光源斜射,發現光線不再沿著直線傳播,發生了偏折.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折射原理,對光的折射產生興趣,并由此理解光的折射的相關概念,充分吸收物理知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不斷關注案例教學法的研究情況,及時引進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合理設計物理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夠在對案例的探究和思考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