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華



電學學習內容雖然章節不多,但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學好就會嚴重影響后面的學習.因此,教師教學的關鍵是如何讓學生隨著電學知識的不斷深入的學習,仍然能“前后呼應”,系統、全面掌握電學知識.本文就筆者多年的物理教學實踐,談一談初中物理電學教學策略.
1從基礎知識入手,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電學知識環環相扣,如果離開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空談提高素質、發展能力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能力偏差的學生將對以后的章節學習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動力.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扎扎實實地抓好以下基礎知識的教學:(1)強化電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公式的記憶和理解;(2)強化對電流表、電壓表、電能表基本測量儀器操作訓練;(3)加強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滑動變阻器在初中物理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夠熟練使用滑動變阻器,那么就無法學好初中物理電學;(4)加強對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識別能力訓練.因為不管電學題目變化萬千,但初中電學的電路只有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基本方式.
2讓物理走進生活,開展生活實踐活動
電學的很多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探究路燈的連接方式;探究怎樣改變風扇轉動的快慢;探究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探究家庭中怎樣用電能表測量用電器的電功率等.因些,在學習《電功、電功率》時,筆者布置學生兩個生活實踐:(1)觀察電能表的工作,了解電能表的相關內容;(2)讓學生調查5月份家里電費的情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各抒已見,綜合大家的意見,最后寫成調查報告.通過這次調查報告,學生對電能表有深刻認識,不僅知道電能表數字上的含義,還能弄明白每個月消耗的電能及電費費用計算,同時還能發現一些關于電功率的問題:(1)家中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能表為什么轉得不一樣呢?(2)怎樣才能節省一些電費呢?這些問題的發現使學生對電功率、電功(能)的概念區分得到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使學生能很好地運用公式W=Pt解決生活中節能的方法. 通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使學生深深體會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學以致用,覺得學物理有趣有用,我們要學好物理.
3重視實驗,突出科學探究過程
大多數物理教師都會發現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物理試卷中實驗題的比例逐年攀升,實驗考查滲透到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實驗題等題型中,實驗題的考查方向從“重視結論”走向“重視過程”.由此可見,實驗的重要性,特別是電學知識大多數內容都要求科學探究.例如,科學探究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科學探究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科學探究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電學知識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實驗,抓好實驗過程,通過學生實驗、操作、觀察、設計、討論等親身經歷和體驗,不僅使學生掌握電學概念、定律、規律等知識,還加深學生探究的理解和思維的延伸,而且提高學生對實驗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慎密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避免學生因為沒有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導致學生在解答實驗題時,常常在實驗中的一些細節失分.
例如,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時,筆者放手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從器材、方法、電路圖、數據表格設計、數據分析等都由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完成.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首先“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如表1到表3.實驗次數雖然比較多,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很容易發現“表1”到“表3”只是換了電阻,其它并沒有變,只要改變滑動變阻器阻值的大小重復三次實驗罷了,探究過程只花了15分鐘,筆者只用5分鐘時間,輕易地引導學生描出I-U圖像并總結實驗結論:當電阻一定,電流跟電壓成正比.然后也只用5分鐘時間再啟發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從“表1”到“表3”中提取出一組新的數據,如表4所示.
許多學生能馬上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這些數據還隱含著“電壓一定時,電流跟電阻成反比”的規律.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做、思、議、改的過程中,對“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等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教與學”收到更好的效果.
4加強知識相互聯系,溫故知新
隨便翻開一本教學參考書,成千上萬個電學習題便展現在面前,教師要想把它們一一傳授給學生,可以說是不現實的.特別是電學知識特點是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互相關系,相互滲透,前一部分知識為后一部分知識引橋鋪路,后一部分知識又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識的深化與完善,教師教學過程中防止孤立地學習電學知識,讓電學知識每章每節的知識相互覆蓋,反復強化,有助于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系統地鞏固電學知識.
例如,圖1乙是電學“經典”的電路圖,經常出現在作圖題、選擇題、實驗題、計算題.它不但是“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實驗的電路圖,還是“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的電路圖,也是“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的“姐妹”電路圖1丙,更是一道“如何判斷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變化”長盛不衰的電學考點題的電路圖1丙、丁.對于學生來說,甲、乙、丙、丁四個物理圖像變化,學生很難掌握,所以教師有必要以甲圖為基礎,讓學生反復練習畫第6章“如何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燈泡的亮度和電流”的電路圖,把握知識相互聯系、溫故知新,再通過知識遷移到第7章“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的電路圖1丙,多題歸一,使甲、乙、丙、丁四圖有機整合融為一體,貫穿于電學教學的全過程,幫助學生輕松學習物理.
5薄弱環節“專題”練習,加強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學生學習電學知識中普遍存在難理解的問題有:(1)怎樣進行電路分析;(2)怎樣分析電路故障;(3)怎樣分析電路中電流表、電壓表變化;(4)怎樣設計電路.筆者根據學生存在的難題,設計一些變式 “專題”練習,通過“例題導練—指導方法—鞏固練習”的方式,實現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指導,使學生缺乏的知識、常犯的錯題都能迎刃而解,突破學生的薄弱環節,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例如在電路分析中,筆者首先教會學生分析電路三個原則:(1)分流原則:電流沒有分流,則電路為串聯.電流有分有合,則電路為并聯電路;(2)短路線原則:在電路中如果有兩點或幾點之間沒有任何用電器和電源相隔,則這兩點或幾點是短路的,即這兩點或幾點是同一個點;(3)理想電表原則:在分析電路時,電流表可以用一根導線代替,電壓表可暫時把它隱去.這樣把復雜電路等效成簡單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分析電路變得簡單容易了.例如,如圖2甲所示的電路可以簡化為如圖2乙所示的電路.
又例如電路故障題:如圖3甲所示,當兩燈泡不發光,電流表沒有示數,電壓表有較大的示數,發生故障的原因是什么?筆者引導學生結合兩表現象,運用“短路”和“斷路”代入法,確定為什么“電路故障的理由是L2斷路”呢?圖3甲就可以等效成圖3乙,當電壓表與燈泡L1串聯時,圖3乙就可以等效成圖3丙,那么電壓表示數為電源電壓值.
教師通過抓基礎知識,注重技能訓練,讓學生把生活中的經驗實踐應用于課堂上,通過學生實驗探究,使學生對電學的概念、定律、規律知識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學生隨著電學知識的不斷深入的學習,仍然能系統、全面掌握電學知識,增強學習興趣,提高物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