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艷 李彤 潘萍等


[摘要]目的 探討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對于改善手術室術后患者切口愈合狀況,降低感染率的效果確保手術安全。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Ⅰ類切口手術患者120例,按照接受治療的情況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給研究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手術室醫護人員進行加強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對照組手術醫護人員則按常規要求操作。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手術室消毒情況及兩組醫護人員理論考核、無菌意識、技能考核評分的差異。結果 術后,研究組切口炎癥反應、感染、愈合延遲等發生率分別為3.3%、1.7%、5.0%,均比對照組低(P<0.05);研究組手術室地面、空氣、無影燈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室醫護人員理論考核、無菌意識、技能考核等評分分別為(95.43±11.84)分、(96.50±10.41)分、(93.34±11.23)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 對手術室醫護人員進行觀念教育和技能培訓,執行手術室感染控制與管理制度,能有效改善手術室消毒效果、提高醫護人員無菌意識、降低手術室醫院感染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操作技能;理論觀念;醫院感染;無菌意識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1-193-04
手術室是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有嚴格合理的規章制度和無菌操作規范至關重要。近年來,手術風險事件頻繁發生,導致醫患糾紛事件的發生。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更加要求工作人員細致、謹慎地工作,并且要用實際行動將這種情況加以改善。鐘娥研究指出,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制定科學的管理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可有效控制術后感染,促進患者切口愈合,明顯改善預后。往往由于醫務工作者無菌意識淡薄,控制感染觀念不強,導致無菌制度不能很好的執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120例行Ⅰ類切口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對于改善手術室術后患者切口愈合狀況,降低感染率的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Ⅰ類切口手術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20~50歲,患者均病情較輕,手術治療預期能取得客觀療效;(2)手術部位便于消毒,無皮膚破潰;(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術前皮膚感染及相關疾病;(2)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3)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嚴重肝腎功能不足患者;(5)瘢痕體質。在治療前不對患者作任何標識的情況下,按照手術室管理的分配情況將進入接受過培訓的醫護人員的手術室的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他為對照組,每組60例,調查程序經本院倫理委員會評審,符合倫理學要求。研究組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齡22~44歲,平均(31.5±6.5)歲;手術室醫護人員人院時間2~23年,平均(11.5±3.2)年,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對照組患者男23例,女37例,年齡21~48歲,平均(32.8±7.1)歲;手術室醫護人員人院時間1~25年,平均(11.8±4.1)年,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醫護人員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對醫護人員進行加強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具體內容包括:(1)對手術室醫護工作者進行教育培訓,采用課堂講解和現場演示結合的教育模式進行無菌技術、清潔區劃分、著裝、洗手、物品流程等方面的學習。并要求醫護人員進入手術室后嚴格執行感染控制制度。(2)環境管理:空氣:首先要保證手術室內的整潔、無塵,每天早上提前1小時開啟術間的空調系統,在手術前達到空氣的潔凈要求,連臺手術需要空氣自凈到所規定的時間,每天手術結束后,立即進行濕式清掃,凈化系統繼續運轉到各手術間自凈時間才能關機,每周清潔回風網一次,每周手術間進行大清掃一次,每月空氣培養一次,菌落數在潔凈手術室要求范圍內。手術中保持手術室門的關閉狀態,盡量減少開門的次數,保持室內的氣壓大于室外氣壓,保持室內的空氣潔凈度。同時也要規范層流凈化管理,定期對凈化設備進行監測和更換,有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的全面質檢。手術室布局要科學合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的區域標志明確,手術室內設無菌手術先做、有菌手術后做的原則。嚴格執行手術室清潔衛生消毒制度,術后必須濕式清掃。嚴格落實一次性醫療用品回收制度。(3)手術人員管理:正確執行手衛生規范,注意洗手應洗至肘關節以上10cm處,洗手過程不少于5min,并定期監測手術人員手指帶菌數不超5cfu/cm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要求手術室護士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基本功,嚴格監督手術人員在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執行情況,注意手術區皮膚的消毒范圍和方法,手術切口由內向外消毒,感染切口由外向內消毒消毒范圍15~20cm。嚴格管理進入手術室的一切人員,進修生、實習生人室時嚴格遵守手術室的規章制度,換參觀衣、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參加手術的人員必須按要求戴好口罩、帽手套,必要時戴護目鏡。手術相關人員如公司跟臺人員:控制手術參觀人員,如手術需要公司跟臺人員進入術間的要經過基礎培訓才能進入。加強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定期組織學習,提高對醫院感染的嚴重性與危害性的認識。(4)手術物品器械的管理:凡進入手術室的物品要符合要求,器械清洗徹底,包裝消毒滅菌。(5)患者管理:對患者進行預防感染的教育,普及無菌知識,指導患者術后正確洗手和注意個人衛生。患者在進人手術室前,常規檢查患者的各項檢驗報告,對發現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結核、梅毒等具有傳染性的,又或者是破傷風、氣性壞疽、綠膿桿菌感染等,醫護人員要充分做好消毒隔離防控工作。如果手術時間超3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術中給予抗菌素的使用。術中給患者保暖。
對照組:醫護人員未進行加強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常規進行手術操作。
1.3評價指標
對醫護人員的理論、技能考核、無菌意識等考核,每項總分100分,分數高者說明知識技能掌握好,無菌觀念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手術室消毒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切口炎癥反應、感染、愈合延遲等發生率分別為3.3%、1.7%、5.0%,均比對照組低(P<0.05),研究組手術室地面、空氣、無影燈表面等消毒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手術室醫護人員理論考核、無菌意識、技能考核評分比較
研究組手術室醫護人員理論考核、無菌意識、技能考核等評分分別為(95.43±11.84)分、(96.50±10.41)分、(93.34±11.23)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3討論
手術室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點科室,其感染的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患者手術預后。實施外科手術需要安全的麻醉,嚴格的消毒,醫生需要熟練的解剖知識,手術技巧和過硬的基本功及豐富的外科手術經驗。趙體玉等研究結果表明,術前預防用藥不當,術中無菌技術操作不規范,手術室人員管理不嚴,患者自體污染源的存在,術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均可引起手術感染,從而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加上致病菌的演化,加大了感染控制的難度,制約了外科技術發展。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可有效控制術后感染,促進患者切口愈合,明顯改善預后。吳海英等研究指出,手術室護士長需合理安排人員,進行科學分工,負責組織本室各級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組織理論考試和技術考核。護理人員需強化感染控制理念,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嚴格遵守手術室更衣制度,穿好消毒的洗手衣、褲,戴好帽子、口罩等,帽子應罩住頭發、耳朵,盡量避免呼吸道感染者進人手術室,術中由教學組成員協助護士長進行專人帶教,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提高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董薪等研究結果表明,病人是手術最主要的感染源,術前手術部位的皮膚準備是重要步驟,責任護士需在術前一日訪視病人,檢查皮膚清潔情況,接入手術室時需穿消毒的病員服、戴隔離帽。同時,醫院需加強手術室術間人員管理及醫療設備的消毒處理,避免多臺手術患者間產生交叉感染。通過優化手術室管理規范,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提高治療效率及質量,做好清潔消毒工作,控制好醫務人員的手衛生,監督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切口炎癥反應、感染、愈合延遲等發生率分別為3.3%、1.7%、5.0%,均比對照組低(P<0.05);研究組手術室地面、空氣、無影燈表面等消毒合格率分別為91.7%、95.0%、96.7%,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室醫護人員理論考核、無菌意識、技能考核等評分分別為(95.43±11.84)分、(96.50±10.41)分、(93.34±11.23)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同劉云等研究結果一致,證明了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對術后感染控制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手術醫護人員進行加強手術室人員操作技能及理論觀念的管理,能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無菌意識和無菌操作技能,改善手術室消毒情況,降低患者術后感染,值得臨床推廣使用。